第74章 权瑶携手定风波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4章 权瑶携手定风波,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权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道:“即刻安排宣讲人员,深入各个村落,为百姓详细解读政策。务必让他们明白,这是为了大宁的发展,为了大家能安居乐业。”同时,朱权安排手底下可靠的人,不动声色地收集百姓对政策的反应,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合理疑问,他默默记在心里,准备在后续向朝廷的例行汇报中,以客观陈述民情的方式提及,不做过度解读和擅自建议,避免逾越规制。
沈书瑶回到医馆后,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她清点药材,确保各类常用药材储备充足。春日里,百姓们因季节更替容易生病,医馆的工作量日益增加。沈书瑶凭借着多年的行医经验,用心为每一位患者诊治,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她会详细记录症状和治疗过程,不断积累经验,虽没有大规模疫病爆发,但她时刻为可能出现的情况做着准备。她还利用闲暇时间,将自己的医案整理成册,希望能为后世医者提供参考。
夜晚,大宁城中灯火渐次亮起,宛如繁星点点。朱权独自站在王府的庭院中,望着夜空,思绪万千。他深知,身为藩王,责任重大,大宁的繁荣稳定不仅关乎百姓福祉,更关乎朝廷威严。月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却也映出了他脸上的疲惫与忧虑。
此时,朱权看到沈书瑶端着汤药走来,心中满是心疼。他暗自想着,书瑶每日在医馆忙碌,还要操心药材生意,却仍不忘关心自己,她这般操劳,自己却不能为她分担更多,实在愧疚。
“王爷,夜深了,您该休息了。”沈书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温柔而关切。朱权转过身,看到沈书瑶手中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心中一暖。
“书瑶,你怎么来了?”朱权问道。
“我给您熬了安神的汤药,您最近操劳过度,要注意身体。”沈书瑶说着,将汤药递到朱权手中。朱权接过,轻抿一口,药汤的苦涩在舌尖散开,却带着一丝淡淡的温暖。沈书瑶看着朱权,心中满是担忧,王爷为了大宁的事务日夜操劳,这般辛苦,真希望他能多休息休息 ,可这局势又让他无法松懈。
两人并肩坐在庭院的石凳上,一时无言。夜空中,繁星闪烁,偶尔有几声虫鸣打破寂静。朱权望着沈书瑶,月光下,她的面容愈发显得温柔动人,他不禁伸手轻轻抚上她的发丝:“书瑶,待这阵忙碌过去,等大宁愈发安稳,我们便能多些相伴的时光。”
沈书瑶脸颊绯红,靠向朱权,轻声说道:“王爷,有您在,妾身便安心,只盼一切顺遂。”
一日午后,朱权处理完手头政务,来到医馆看望沈书瑶。见四下无人,朱权开口道:“书瑶,如今大宁虽渐入正轨,但商业发展仍有诸多难题,你对这方面颇有见解,可有什么想法?”
沈书瑶思索片刻,说道:“王爷,依我看,可鼓励商户拓宽经营品类,就像我做药材生意,多寻些稀有的、别处难寻的药材,吸引更多顾客。再者,集市贸易节成效显着,不妨定期举办。”
朱权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你所言极是。只是推行这些举措,难免会有阻力。就说规范物价一事,部分商户贪图厚利,恐怕不愿配合。”
沈书瑶目光坚定:“王爷,咱们可先选出诚信经营的商户作为表率,给予奖励,再让他们帮忙劝说其他商户。同时,张贴告示,让百姓知晓合理物价,发动百姓监督。”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深入探讨着大宁未来的发展规划,不知不觉间,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几天后,朝廷传来对藩地事务汇报的回复,对大宁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编民百户为里”政策的推行进度表示关注。朱权不敢懈怠,立刻组织人手,加快政策推行步伐。他亲自前往几个抵触情绪较强的村落,耐心为百姓讲解政策的好处,倾听他们的诉求,不过仅仅是倾听,并不做任何超越权限的承诺。在与百姓交流过程中,朱权深切体会到民间的智慧与淳朴,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大宁百姓谋福祉的决心。
沈书瑶在医馆内,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压抑。随着患者的增多,她忙碌于为患者诊治,尽力满足大家的需求。她偶尔也会和前来医馆的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向他们普及一些日常的养生知识。有一次,一位年轻母亲带着生病的孩子前来,因家境贫寒,支付不起药费而焦急落泪。沈书瑶不仅免费为孩子治疗,还送了些滋补的药材,叮嘱母亲照顾好孩子,这一举动让百姓们对她更加敬重。
就在大宁在新规推行下逐渐步入正轨时,沈书瑶察觉到城内商业发展陷入了瓶颈。传统的贸易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店铺生意冷清,百姓收入受到影响。沈书瑶凭借自己的见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向朱权提出举办集市贸易节的创新建议,旨在吸引周边地区的商人,促进商品流通。朱权十分认可,将筹备工作托付给她。
在筹备贸易节的过程中,税收协调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沈书瑶深知,税收标准若定得过高,会让远道而来的商人望而却步,影响贸易节的规模和效果,进而错失大宁经济复苏的良机;可若定得过低,又无法满足大宁日常的财政支出,影响后续的民生建设。她反复研读朝廷的税收政策,在房间里踱步沉思,脑海中不断权衡各方利弊,手心也因焦虑微微沁出了汗。最终,她决定在不违背朝廷政策的前提下,对不同规模和品类的商户制定差异化的税收标准,同时设立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她还亲自走访了城中一些有经验的商户,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场地规划时,她亲自丈量土地,顶着春日的骄阳,穿梭在预定场地,仔细考量摊位布局与交通流线。她发现一处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便安排工人进行垫高处理,并规划了排水渠道。安全保障方面,她与城中守卫反复商讨巡逻路线,制定周全的应急预案。考虑到贸易节人员众多,可能出现火灾等意外,她特意组织了消防演练,确保守卫们能迅速应对突发情况。经过一番努力,贸易节顺利开幕,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大宁的集市热闹非凡,商品琳琅满目,经济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百姓们欢呼雀跃,朱权也对她赞不绝口。
贸易节圆满结束后,沈书瑶本想稍作休息,却在医馆中听到前来就医的百姓们忧心忡忡地议论着大宁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与当地百姓因资源分配产生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沈书瑶深知,若不及时化解,大宁多年来的和平稳定将毁于一旦。于是,她主动请缨,深入少数民族部落。
沈书瑶利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部落民众诊治疾病,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可当她提出资源分配方案时,部落中部分激进分子却强烈反对,甚至对她怒目而视,恶语相向,威胁她若不改变方案就别想离开。沈书瑶心中虽有些害怕,但一想到大宁百姓和部落民众日后的和平生活,她便鼓起勇气,耐心地向激进分子解释方案的公平性和长远利益。她讲起大宁与部落若能和平共处,通过贸易互通有无,能让双方生活都变得更好的愿景,又列举了以往因冲突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为了增强说服力,她还邀请部落中有威望的长老一同参与讨论,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激进分子终于被她说服,矛盾得以化解。事后,部落首领为表感激,赠送了沈书瑶一些部落特有的珍贵草药,这些草药也为她的医馆增添了新的药材种类,丰富了她药材生意的品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编民百户为里”政策在大宁逐渐得到落实。百姓们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开始相互协作,互帮互助。邻里之间互通有无,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乡村里时常能看到大家一起修缮房屋、开垦荒地的场景。朱权通过谨慎的操作,在不违背规制的前提下,让政策平稳落地。他还定期派遣官员到各地巡查,确保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出现扰民现象。
朱权在制定商业政策时,借鉴了沈书瑶的经验。比如规范物价时,他召集城中有影响力的商户代表到王府议事。一开始,部分唯利是图的商户就表示不满,绸缎庄的王掌柜满脸不悦道:“王爷,这限价了,我们利润可就少了,生意还怎么做?”
朱权神色沉稳,耐心解释:“诸位,规范物价是为了大宁长远发展。物价稳定,百姓才敢消费,生意才能长久。”接着他宣布,对遵守物价规定的商户给予税收减免,违规者则会受到重罚。同时,安排专人在集市监督物价,还设置举报箱,鼓励百姓揭发违规行为。经过一番努力,物价逐渐平稳,市场秩序井然,商业活动愈发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朱权与沈书瑶的感情也愈发深厚。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朱权在处理政务之余,会来到医馆,陪伴沈书瑶,帮她整理药材、抄写医案;沈书瑶也会在闲暇时,为朱权准备他爱吃的点心,关心他的生活起居。有一次,朱权因操劳过度病倒,沈书瑶日夜守在床边,精心照料,在她的悉心呵护下,朱权很快康复,两人的感情也因此更加坚不可摧。
又一年春日,大宁城外的农田里依旧是一片忙碌景象,只是今年的灌溉渠道更加完善,农作物的长势也格外喜人。城中,沈书瑶的医馆扩建了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床位和学徒。她的药材生意也蒸蒸日上,仓库里堆满了来自各地的优质药材。朱权在王府中处理政务,一切都井井有条。闲暇时,他和沈书瑶会一同漫步在大宁的街头巷尾,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心中满是欣慰。
大宁的百姓们为了表达对朱权和沈书瑶的感恩之情,自发筹集资金,在城中最热闹的集市中心立起了一座石碑。碑上刻满了他们为大宁所做的贡献,从推行新规、促进商业发展,到化解民族矛盾、守护百姓安康,每一件事迹都被详细记载。每年特定的日子,百姓们还会举办盛大的庆典,纪念他们的功绩。百姓们将朱权和沈书瑶的故事编成歌谣,孩童们在街巷传唱:“宁王贤,侧妃善,大宁大地绽新颜。新规立,商贸繁,百姓生活比蜜甜。”民间艺人还将他们的事迹改编成戏曲,在戏台上演,引得观者如潮。这些歌谣和戏曲承载着大宁百姓对他们的敬爱,让守护传承的精神在大宁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宁人热爱这片土地,共同为大宁的繁荣而努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