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风雨大宁路,同心共前行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章 风雨大宁路,同心共前行,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洪武二十八年,春日的大宁被暖阳温柔包裹,处处洋溢着生机。大宁扼守北方要冲,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城外农田里,百姓们趁着农时,借助朝廷推广的新农具辛勤劳作。改良后的曲辕犁入土更深、翻土更匀,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孩童们在田埂间嬉笑奔跑,为忙碌的农事添了几分活泼。远处山峦绵延,与澄澈蓝天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致。
此时,宁王府内,身为宁王朱权宠妃的沈书瑶正悉心操持内务。她出身医药世家,自幼对医药兴趣浓厚,即便身为宠妃,也常常在王府的小药房里潜心钻研药材,琢磨药理。然而,在这看似有条不紊的生活里,沈书瑶也有着自己的烦恼。每日周旋于王府上下的琐事与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她时常感到力不从心,那些不被理解的委屈只能默默吞咽,独自消化。
一日午后,沈书瑶与朱权在花园漫步。花园里繁花似锦,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芬芳。沈书瑶轻轻挽着朱权的手臂,柔声说道:“王爷,臣妾听闻前朝贤妃曾助君主解决民生难题,百姓感恩戴德,国家也愈发昌盛。如今咱们大宁集市物价波动大,百姓多有抱怨,不知是否也能寻得良策?”朱权听后,微微颔首,内心纠结,既怕决策有误,又急于解决难题 。
朱权返回书房,即刻召集幕僚。李幕僚年过半百,经验丰富,平日里总是沉稳持重,此刻也双眉紧锁。他率先开口:“王爷,物价之事关乎民生,可这背后牵扯众多商户利益,稍有不慎,恐生祸端。”年轻些的赵幕僚则微微皱眉,拱手道:“但若是不尽快整治,百姓怨声载道,也会影响大宁的安稳。”朱权听着幕僚分析,心中纠结,既怕触怒商户,又担心无法给百姓交代,难以决断。
而沈书瑶则回到住处,精心整理从城中收集来的物价信息,将各类商品价格波动、商户经营状况等详细记录成册,打算稍后呈给朱权,助他决策。
大宁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商业往来频繁。洪武通宝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在交易中不可或缺。但一些不法商人私铸劣质钱币,妄图扰乱市场、谋取暴利。沈书瑶得知此事后,在与朱权共进晚餐时,婉转提及:“王爷,臣妾听闻集市交易不太太平,百姓收到的钱币真假难辨,苦不堪言。前朝就曾因货币乱象致使经济衰败,咱们可得早做打算。”朱权神色一凛,当即下令加强市场货币监管,安排专人查验钱币真伪,严厉打击私铸行为。
王府书房内,朱权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公文之中。桌上摊开的是藩地民生事务汇总,涵盖农田水利修缮进度、农户收成预估等。尽管边境暂无战事,但朱权深知,身为藩王,一举一动都得符合《皇明祖训》规制。
“王爷,燕王殿下书信。”侍卫的通报打破书房的寂静。朱权迅速接过信件,朱棣在信中关切询问朱权近况,谈及朝廷中大臣对藩王权力的议论,隐晦提醒朱权谨慎行事,密切留意朝廷动向。朱权看完信,找来最信任的幕僚密谈。幕僚们对此看法不一,李幕僚忧心忡忡:“王爷,朝廷对藩王权力多有忌惮,咱们行事务必小心,不可授人以柄。”赵幕僚却略有不同见解:“但大宁地处要冲,若无足够权力应对各方事务,恐难保安稳。”朱权权衡后,决定先按兵不动,观察朝廷下一步举措。但在这看似果断的决策背后,朱权内心满是挣扎,他既明白朝廷对藩王的猜忌,又担忧大宁的安危,不甘因权力受限而让大宁陷入困境,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一步。
最近,朱权察觉到北方边境虽无明显战事,但一些小股的游牧部落活动频繁,似有潜在的冲突隐患。他心中忧虑,与幕僚商议后,决定加强军队的训练强度,提升士兵的战斗力。然而,他清楚军事行动必须谨慎,任何调兵遣将、军事演练都需提前向朝廷报备并获批准。于是,他立即修书一封,详细阐述加强军队训练的必要性和计划,快马送往京城,焦急地等待朝廷的回复指令。在等待的日子里,朱权每日都会与幕僚们反复研讨训练方案,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只等朝廷的许可。
王府中,王妃张氏已身怀六甲。张氏自恃出身名门,平日在王府中行事颇为傲慢,对受朱权宠爱的沈书瑶更是充满敌意。此前,她多次针对沈书瑶,甚至暗中设计陷害,不是在朱权面前编造沈书瑶的坏话,就是在王府琐事上故意刁难,想让沈书瑶出丑。可沈书瑶聪慧过人,每次都机智躲过。沈书瑶深爱着朱权,两人感情深厚,她不想让朱权为王府后宅的纷争烦忧,所以对王妃的刁难总是一忍再忍。起初,沈书瑶只觉得委屈和无奈,满心都是对王妃的不解与怨怼。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明白这深宅大院中的复杂,开始尝试理解王妃的处境,心境也从单纯的忍受变得更加宽容平和,只盼着能以自己的善意化解这份敌意。
如今王妃有孕,沈书瑶更是尽心尽力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王妃口味刁钻,今日想吃城东的糕点,明日又要喝城西的鱼汤,沈书瑶都不辞辛劳地派人去寻来。有一次,王妃故意为难,说想吃一种在这个季节很难找到的新鲜果子,还限沈书瑶一日之内找来,否则就要向朱权告状。沈书瑶四处打听,跑遍了大宁的集市和周边村落,终于在一位农户家中找到。当她将果子呈给王妃时,王妃虽一脸不悦,但也找不出错处。沈书瑶只是默默忍受,依旧每日精心照料王妃,期待她能平安诞下小世子。
王府书房内,朱权踱步,神色焦急。见沈书瑶进来,眼中闪过一丝依赖与信任:“书瑶,朝廷对藩地事务越发关注,新规推行不容有失。本王已按流程呈递汇报,可至今未收到回复,实在心急如焚。”
沈书瑶轻声安慰:“王爷,您日夜操劳,定要保重身体。臣妾虽不懂政务,但知晓民心安稳至关重要。不如效仿前朝安抚百姓之法,先从物价之事入手,让百姓感受王府关怀。”朱权微微点头,心中稍感宽慰。
为应对可能的变故,朱权着手梳理藩地事务。他召集幕僚,在议事厅商讨如何推行朝廷新规。厅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文书卷宗堆满桌案。朱权指着政策条款,沉声道:“朝廷新规关乎大宁长治久安,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及时向朝廷报备,不得违背祖训与规制。推行过程需等朝廷专员指导监督,切不可擅自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朱权深刻意识到权力受限带来的阻碍,但他并未退缩,而是更加谨慎地思考如何在规则内,最大程度地为大宁谋福祉,这也促使他的执政理念从单纯的奉命行事,转变为在规则框架内积极寻求发展的平衡。
然而,推行“编民百户为里”政策时,遭遇难题。百姓心存疑虑,担心影响自身利益,抵触情绪强烈。负责民生事务的官员忧心忡忡汇报:“王爷,百姓对政策不理解,许多人不愿配合。”朱权眉头紧皱,思索后说道:“即刻安排宣讲人员,深入村落为百姓解读政策。务必让他们明白,这是为大宁发展,为大家安居乐业。同时密切收集百姓反应,如实上报朝廷,等朝廷指示再做下一步打算。”但在这坚定的指令背后,朱权也担忧着朝廷的态度和百姓的接受程度,害怕自己的一番努力最终付诸东流。
沈书瑶在王府内,也为安抚民心出谋划策。她组织丫鬟整理闲置衣物,以王府名义分发给城中贫苦百姓;安排厨房准备食物,在城中设立粥棚,以王府的名义施粥,倾听百姓心声。
夜幕降临,大宁城中灯火渐次亮起。朱权独自站在王府庭院,望着夜空,思绪万千。此时,沈书瑶端着汤药走来,轻声说:“王爷,夜深了,该休息了。这是臣妾特意熬制的安神汤药,喝了能睡个好觉。”
朱权转身接过汤药,轻抿一口,苦涩中带着温暖。两人并肩坐在石凳上,一时无言。夜空中繁星闪烁,偶尔几声虫鸣打破寂静。朱权望着沈书瑶,月光下,她的面容愈发温柔动人,不禁伸手轻抚她的发丝:“书瑶,等这阵忙碌过去,大宁安稳了,我们便能多些相伴时光。”
沈书瑶脸颊绯红,靠向朱权,轻声说:“王爷,有您在,臣妾便安心,只盼一切顺遂。”
然而,大宁在新规推行中刚有起色,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与当地百姓就因资源分配产生矛盾,冲突一触即发。朱权立即上报朝廷,等待指示。沈书瑶委婉建议:“王爷,听闻前朝处理民族纷争时,先派善言辞者前往安抚。咱们是否也能先派王府官员前去了解情况,安抚双方情绪?”朱权采纳了她的建议。
调解队伍抵达后,发现情况远比想象复杂。部落首领阿古达身材魁梧,满脸虬髯,性格豪爽但脾气暴躁。他怒目圆睁,大声说道:“这片牧场是我们世代的生计所在,绝不能被侵占!”而当地百姓代表王老汉则老泪纵横:“我们也靠这片地糊口,不能让给他们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还有外部势力暗中挑拨,企图扩大矛盾。调解队伍多次沟通,都因双方不信任和外部干扰失败。
朱权和沈书瑶心急如焚。沈书瑶委婉提议:“王爷,前朝曾请德高望重之人调解纷争,咱们或许也能邀请双方敬重的高僧出面。”朱权思索后,决定邀请高僧。高僧到来后,与双方深入交谈,化解部分误解。朱权亲自带领调解队伍,展示朝廷对和平共处的期望,提出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但一切决策都严格遵循朝廷既定的对藩属政策,不敢有丝毫逾越。经过多方努力,双方达成和解,矛盾化解。阿古达拍着朱权的肩膀,豪爽地说:“王爷,这次多亏你公正调解,以后有需要,尽管开口!”王老汉也感激涕零:“王爷和王妃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