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4章 权瑶携手定风波,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春日的大宁,暖风吹散了冬日的阴霾,城郊外的农田里,百姓们正趁着农时,在修缮一新的灌溉渠道旁辛勤劳作,播下希望的种子。田间地头,孩童嬉笑追逐,帮着大人递送农具,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远处山峦连绵,与蓝天相映,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而城中,身为宁王朱权侧妃的沈书瑶,在自己的医馆忙碌着。医馆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一踏入其中,浓郁的药香便扑鼻而来,那是各种草药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息,仿佛在诉说着生命与治愈的故事。

医馆的墙壁上,有序地挂着各种草药标本,每一个标本下都工整地标注着草药的名称、功效与采集地点。这些标本是沈书瑶多年行医积攒下的心血,也是她向患者普及草药知识的直观教具。在标本旁边,是沈书瑶亲手绘制的人体经络图,图上的线条清晰流畅,穴位标识精准,她常常会对着这幅图为前来学医的学徒讲解人体的奥秘和针灸之法。

医馆内,摆放着几排木质药柜,柜子上的抽屉密密麻麻,每个抽屉都贴着标签,里面分类存放着各种草药。这些草药一部分是沈书瑶通过自己的药材生意渠道精心采购而来,另一部分则是她亲自带领药童深入附近山林采集所得。沈书瑶不仅是个医者,更是凭借着对药材的深入了解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做起了药材生意。她深知,优质的药材是治病救人的根本,也是医馆长久发展的关键。

为了做好药材生意,沈书瑶定期会与各地可靠的药商建立联系。她会仔细检验药商送来的样品,从药材的色泽、气味、质地等多方面进行甄别,确保每一批进货的药材都品质上乘。在与药商谈合作时,她总是秉持着诚信和公平的原则,既保证自己能拿到合理的价格,又让药商有利可图,因此在药材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有一次,一位从远方来的药商带来了一批稀有的药材,声称药效极佳。沈书瑶没有立刻相信,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对药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比对。她发现这批药材虽然外观相似,但在一些细微之处存在差异,很可能是经过特殊处理来以次充好。沈书瑶严肃地指出了问题,药商起初还试图狡辩,但在沈书瑶确凿的证据面前,最终承认了错误,并对她的专业和严谨表示钦佩。从那以后,这位药商再也不敢心存侥幸,与沈书瑶的合作也变得更加真诚和紧密。

除了与药商合作,沈书瑶还会在合适的季节带领药童阿福进山采药。他们背着竹篓,手持工具,穿梭在山林间。沈书瑶一边采药,一边给阿福讲解各种草药的生长习性和采集要点:“阿福,你看这种柴胡,要采生长三年以上的,药效才够足,而且采摘的时候不能伤了它的根,这样来年还能再长。”阿福认真地点头,用心学习着。

在采药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一次,在深山里,突然下起了暴雨,山路变得湿滑难行。沈书瑶和阿福被困在一个山洞里,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雨声在耳边回响。但沈书瑶并没有慌乱,她安慰着阿福,同时思考着如何在困境中保护好采到的药材。她用随身携带的油布将药材包裹好,确保它们不被雨水淋湿。等到雨势稍小,他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返回医馆。

然而,沈书瑶的药材生意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随着她的生意逐渐做大,引来了一些同行的嫉妒和恶意打压。有一段时间,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价格极低的劣质药材,这些药材不仅质量堪忧,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沈书瑶的药材销量急剧下滑。面对这一困境,沈书瑶迅速安排可靠的伙计去调查这些劣质药材的来源。然而,调查过程困难重重,每次稍有头绪,线索就会莫名中断。后来她才发现,是竞争对手买通了一些市井无赖,暗中破坏她的调查,销毁关键证据。

但沈书瑶没有退缩,她凭借着平日里积累的人脉,找到了城中一位颇有威望的老吏帮忙。在老吏的介入下,调查得以继续深入。与此同时,一场罕见的旱灾席卷了大宁周边的山林,许多草药因缺水而干枯,严重影响了药材的供应。沈书瑶心急如焚,她知道,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药材供应问题,不仅自己的生意会遭受重创,更会影响到医馆对患者的救治。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带领阿福和几个得力助手,前往更远的山区寻找新的药材资源。

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干粮和水都准备得并不充裕,每个人都疲惫不堪。有一天傍晚,正当他们在一处山谷中扎营休息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野兽的低吼声。一只身形庞大的黑熊缓缓向他们靠近,阿福吓得脸色苍白,紧紧地躲在沈书瑶身后。沈书瑶强装镇定,一边示意大家慢慢后退,一边捡起地上的火把,用力挥舞,试图吓退黑熊。经过一番紧张对峙,黑熊终于转身离开,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一处偏远的山谷中发现了丰富的草药资源。为了更好地保存药材,沈书瑶还潜心研究改良了储存方式。她利用当地的一种特殊黏土,制作成密封的陶罐,将药材放入其中,再用蜡封好罐口,有效地延长了药材的保存时间。通过这些努力,沈书瑶成功化解了药材生意面临的危机,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商业地位,还赢得了更多百姓的信任和赞誉,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才能。

此刻,沈书瑶一袭素色衣衫,发丝间插着一支古朴木簪,正专注地为患者诊治。她坐在一张古朴的木桌前,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脉枕以及几本翻开的医书。一位大娘坐在她对面,面色憔悴。沈书瑶神色关切,轻轻伸出手,将脉枕放在大娘手腕下,然后搭脉诊断,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和眼前的患者。片刻后,她收回手,声音轻柔地说道:“这位大娘,您这是受了春寒,体内有湿邪,我给您开几副清热祛湿的药方,按时服用,饮食上也要清淡些。”

“多谢侧妃娘娘,您可真是活菩萨啊!”大娘感激涕零,眼中满是信任。

沈书瑶微微一笑,起身走到药柜前,按照药方熟练地抓取草药。她的动作娴熟而优雅,每一味草药都被她精准地放入药包中。抓取完草药后,她又回到桌前,拿起毛笔,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药方和服用方法,一边写还一边向大娘详细解释:“大娘,这服药要一天三次,饭前服用,每次用温水送服。您回去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多喝些热水。”

在医馆的一角,药童阿福正忙着捣药。他手中握着药杵,一下一下地用力,将药材捣成粉末。捣药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起,与医馆内的其他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阿福年纪虽小,但在沈书瑶的教导下,已经熟练掌握了许多基本的制药技巧。

医馆里还摆放着几张简易的病床,供一些病情较重需要临时休息的患者使用。此时,一张病床上躺着一位年轻的男子,他因劳作时不慎受伤,伤口有些感染。沈书瑶走过去,仔细查看他的伤口,一边查看一边询问他的感受:“感觉怎么样?伤口还疼得厉害吗?”男子微微皱眉,回答道:“还是有些疼,侧妃娘娘。”沈书瑶轻声安慰道:“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换药,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说着,她从旁边的架子上取下干净的纱布、药水和药膏,小心翼翼地为男子清洗伤口、涂抹药膏,然后用纱布包扎好。在换药的过程中,她还不时地与男子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整个医馆里,患者们来来往往,有的是前来求诊的,有的是取药的,还有的是来向沈书瑶道谢的。沈书瑶总是耐心地接待每一个人,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让人感到无比安心。在这个小小的医馆里,沈书瑶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大宁的百姓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也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暖与关怀的地方。

然而,她的心中却隐隐担忧着朱权,如今局势不明,他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正想着,药童阿福匆匆跑了进来,神色慌张:“侧妃娘娘,王爷派人来请您,说是有急事!”

沈书瑶心中一紧,来不及多想,匆匆交代了几句,便随着来人赶往王府。一路上,市井的喧嚣声在耳边回荡,街边小贩叫卖着各种春日的新鲜蔬果,杂耍艺人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她却无心留意,脑海中全是朱权焦急的面容。

大宁王府书房内,朱权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公文之中。窗外,枝头鸟儿叽叽喳喳,清脆的啼鸣声与室内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却无法驱散他眉间的凝重。桌上摊开的,是最新收到的政务文书,主要是藩地民生事务的汇总,诸如农田水利的修缮进度、农户的收成预估等。尽管边境暂无明显战事,但朱权深知,身为藩王,需时刻警惕潜在危机,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皇明祖训》规制。

“王爷,燕王殿下的书信。”侍卫的通报打破了书房的寂静,朱权神色一凛,迅速接过信件。展开信纸,朱棣简短的问候和对近期朝廷动向的模糊提及映入眼帘。朱权明白藩王间通信受限,不敢过多解读,只是将信件小心收好,心中暗自思忖:局势变幻莫测,大宁虽表面安宁,却不可掉以轻心。但本王行事,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有丝毫僭越。

王府书房内,朱权来回踱步,神情略显焦急。看到沈书瑶进来,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依赖,更多的是对她的信任:“书瑶,朝廷对藩地事务愈发关注,虽无边境战事,但各项新规的推行不容有失。本王已依照《皇明祖训》与朝廷既定流程,整理藩地事务的详细汇报,快马呈递给朝廷,至今尚未收到回复。如今大宁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本王虽心急如焚,却不敢有丝毫僭越,必须等待朝廷指令。”

沈书瑶闻言,心中一震,她深知局势的复杂,但此刻,看着朱权疲惫而坚定的面容,她心中的担忧瞬间化作了支持的力量:“王爷,我虽不懂政务,但我会尽我所能,在后方为百姓们提供帮助。医馆会准备充足的药材,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病症。”

朱权望着沈书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走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而温柔:“有你在,本王便安心许多。只是这局势多变,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沈书瑶脸颊微微泛红,轻轻点头,两人的手紧紧相握,仿佛在这一刻,彼此的心意都无需言语。

为了应对可能的变故,朱权开始有条不紊地梳理藩地事务。他召集幕僚,在王府的议事厅中商讨如何更好地推行朝廷新规。厅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拉长在墙壁上。文书卷宗摆满桌案,朱权指着各项政策条款,声音低沉而有力:“朝廷推行的这些新规,关系到大宁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严格执行。每一项举措的落实,都要详细记录,及时向朝廷报备,不可违背祖训与规制。”

幕僚们纷纷点头,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时间,讨论声此起彼伏。朱权认真倾听,不时补充和完善方案。然而,在这紧张的筹备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部分百姓对新规存在疑虑,推行难度较大。

“王爷,百姓们对‘编民百户为里’政策不太理解,担心会影响自身利益,抵触情绪较强。”负责民生事务的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怪她太乖

蕾西

江湖男儿

阳子下

马头墙映世清徽

慈莲笙

官场:重生后我权势滔天

血染军刀

奉军家产不稀罕,我25岁当元帅

一只馒头啊

综影视:狐狸精在后宫杀疯了

小妙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