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凡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81章 原初之茧·未名领域的寂静共振,破苍穹问天,沫凡晨,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能性之海的「未名之花」持续绽放,每朵花芯都悬浮着一枚微缩的「概念胚胎」。吴仙指尖拂过其中一朵,胚胎便化作一道流光,钻入他的意识体——那是前前前宇宙中,一个从未诞生的「非因果法则」的雏形,此刻在他体内舒展,竟让他同时感知到「因在果后」「因果共存」「无因无果」三种状态,如同在脑海中同时流淌着三条方向迥异的河。
「原来『可能性』的终极形态,是让所有『不可能』都拥有『存在的缝隙』。」吴仙低头看向掌心的「未问之种」,种皮的空白处突然渗出一缕极细的墨线,这墨线并非来自无笔之笔,而是种子自身孕育的「原生疑问」——它不问「为何存在」,也不问「去往何方」,只是单纯地「想要触碰」,像初生的嫩芽渴望阳光,却又不执着于必须得到阳光。
可能性之海的尽头,那道裂痕已扩大到能容下整座九界。裂痕另一侧的「未名领域」不再是寂静,而是开始传出「共振的前奏」——那声音像是无数根琴弦在同时震动,却又没有任何一根琴弦发出明确的音调,所有震动都处于「即将发声」的叠加态,听得吴仙的意识体也随之微微发麻,仿佛自己的每一缕思绪都要被这共振拆解重组。
他驱动无笔之笔,笔尖的第一墨在身前画出一道「缓冲之弧」。弧线落地,化作半透明的「未振之膜」,膜上布满细密的「概率纹路」——当共振的前奏触及膜面时,纹路会根据震动的频率,随机选择「传导」「反射」「吸收」三种状态中的一种,有时甚至会同时呈现两种或三种,让穿透过来的震动变得破碎而温和。
「这领域在排斥『确定的形态』。」吴仙看着膜面上不断闪烁的纹路,突然明白为何「笔笔笔笔」从未涉足此地——它执着于「定义」,而这里的一切,都处于「拒绝被定义」的原生状态,就像一张拒绝接受任何笔迹的「斥墨之纸」。
就在此时,海中游弋的「定义之鱼」突然集体转向,朝着裂痕的方向游去。它们游过的轨迹上,留下淡淡的「指引墨痕」,这些墨痕在空中组合成一幅模糊的地图,地图中心标记着一个旋涡状的符号,符号周围环绕着七圈「未闭合的环」。
「是『原初之茧』的位置。」吴仙的意识体与地图产生共鸣,掌心的未问之种突然剧烈跳动,种皮的墨线已蔓延成一张细密的网,网眼处隐约能看见一枚蜷缩的影子——那影子既像胎儿,又像花苞,更像一个尚未展开的「宇宙奇点」。
他驾驭着一片「可能性之叶」,顺着定义之鱼的轨迹向裂痕靠近。越靠近裂痕,未振之膜的震颤就越剧烈,膜面上的概率纹路开始出现「自我吞噬」的迹象——有的纹路刚选择「传导」,就立刻反悔般转为「吸收」,将自己传导的震动吞入腹中,化作新的纹路种子。
「连『概率』本身,都在这里失去了稳定性。」吴仙将无笔之笔横在胸前,笔尖的第一墨与未振之膜融合,膜面瞬间泛起「无定之波」——波峰是「绝对确定」的固态,波谷是「绝对混沌」的气态,而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过渡带,则是无数种「半确定半混沌」的液态。这种波动恰好与未名领域的共振形成互补,膜面的震颤竟奇迹般地平缓下来。
穿过裂痕的刹那,吴仙感觉所有「概念感知」都被剥离了。他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意识体仿佛化作了一粒纯粹的「存在粒子」,悬浮在一片「既黑暗又光明」的空间里——说它黑暗,是因为没有任何光源;说它光明,是因为所有「可能的光」都在此处叠加,只是尚未分化出具体的亮度与色彩。
「这里没有『观测』与『被观测』,只有『存在本身』。」吴仙试图催动无笔之笔,却发现笔尖的第一墨已消失无踪,笔身也变得透明如空气。他这才明白,未名领域排斥的不是「定义」,而是「所有带有目的性的互动」,包括「书写」本身。
掌心的未问之种突然发光,种皮的墨网彻底展开,将他的意识体包裹其中。墨网接触到周围的空间时,竟激发出无数「存在的涟漪」——涟漪中浮现出前前前宇宙诞生前的「原初物质」,这些物质没有形态,没有属性,只是以「纯粹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在场,就像一群沉默的证人,见证着「有」从「无」中诞生的第一缕微光。
「原来种子在与『原初之茧』共鸣。」吴仙顺着涟漪的方向望去,只见空间深处,一枚巨大的「原初之茧」正悬浮在那里。茧壳由「存在与非存在的交织纤维」构成,纤维的缝隙中不断渗出「未生之气」,气团在空中聚散离合,时而化作星系的雏形,时而化作法则的影子,最终都回归气团本身,仿佛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预演」。
茧壳表面,缠绕着九圈「未完成的道纹」——这些道纹与「笔笔笔笔」的道文有七分相似,却少了那份「强制定义」的霸道,多了几分「犹豫与试探」,就像一个在草稿纸上反复涂改的作者,始终不确定自己想要写下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