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方颖
南溪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24章 方颖,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南溪仁,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业务挺熟啊。”李树生用危险的目光看了看司机。
司机也不在意,嘿嘿乐着说:“你可别那么看我,我哪有那个时间和机会呀,都是听物流那边说的,他们现在要跑长途的嘛。”
安保公司的物流运输部现在已经是整个安保公司最大最赚钱的部门,没有之一。
九十年代中后期最赚钱的生意当中,长途运输是妥妥的前席排面之一。
那些后来所谓专家分析的又是教育又是金融又是特么互联网的,纯属是扯基巴蛋的,马后炮都没放明白,属于屁崩脸系列。
咱们从八十年代初进入市场经济,开始允许私人经商,到九十年代初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市场效应,而商品流通是最重要的一环。
商业经济的发展,就是从商品的流通开始的。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铁路垄断,到八十年代末期的公路迎头赶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规模的扩张,运输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且无可替代也不可替代。当运输被计入商业成本的时候,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头了。
然而公路运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玩艺儿需要两大要素三大条件,两大要素是路和车,三大条件是通达的路网,载重更大的货车还有畅通无阻的环境。
从八十年代到整个九十年代,事实上可以说在国内这三大条件一个都不具备。
虽然说从建国开始我们就一直在不停的修路,但是仍然相当局限,还没有形成真正四通八达的路网。
载重大的货车就更不用说了,这个问题至少要到一零年前后才得到有限的解决。
至于最后一个通行环境,这辈子肯定是要比上辈子更早实现,但也还是要等一等才行。
所以,受到以上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在两千年以前,长途公司运输这一块一直都是零旦的天下,也就是长途接力。
没办法,车的载重不够,拉不了太多,跑远了就得赔钱,再一个车匪路霸太多,大家都只在自己的安全区里活动。
真正跑长途的到也不是没有,但是那真的是在玩命。
在原历史上,从九六年四月到九七年二月,公安部打击车匪路霸的行动打掉了近十万个团伙,一共逮捕了小五十万人。
牺牲了数百名公安干警。
但是谁敢说就把这些匪霸彻底清盘了?
事实上一直到各种高速路四通八达以后,在现实情况面前,车匪路霸才消失掉的。没有他们的生存环境了。
就像银行卡干掉了拎包客,手机干掉了相机,移动支付干掉了小偷,都是因为彻底的改变了大环境。
不是他们学好了,是干不下去了。
九十年代的大宗运输基本上都是要靠部队帮忙的。
这就是红星安保公司物流运输部能够迅速崛起飞速扩张的原因,要人有人要车有车要仓储有仓储,还不怕任何的车匪路霸。
这几年被安保灭团的车匪路霸没有八百也有一千了,驱散的更多,这就是拥有武力的好处。
从成立到这会儿最大的战绩是把焦作那边的一个村儿都给送(打)进去了。
有句老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就这样红星物流成为了一匹逆行的黑马,成为了全国长途运输行业的一面旗。
黑底红五星的‘镖旗’成为了一个传说,所到之处匪霸纷纷退避三舍。
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老司机,每天奔波在祖国大地上。
跑长途嘛,在这个年代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儿见不到一辆车都是常事儿,老司机其实也是蛮辛苦蛮煎熬的。
于是像这种路边的大车店难免就成为了他们的白月光,可以好好吃顿饭洗个澡,再舒服的睡一觉排解一下寂寞啥的。
这都是人之常情。
哪个地方安全,哪个地方要快跑,哪个地方饭菜好吃,哪个地方服务周到,大家难免互相之间就经常交流一下。
慢慢的这些事儿也就在队伍当中传开了,成为公开的秘密。
“那些小子也应该收拾一下了,净特么整不能行的。”李树生皱了皱眉头。
“你可别,你是没跑过长途拉货,”司机看了看前后把车拐到大饭店门口的坝子上:“真要是那样我可就造孽了跟你说。”
大饭店两个负责拉客的小妹儿欢快的冲了过来:“吃饭哪哥?”
“让大家注意安全就行,其他的不用管。”张铁军对李树生说:“强调一下就行,都是人之常情。”
“老板大气。”司机嘿嘿笑,拉起手刹:“别拍别拍,窗子拍烂啦,都停你家门口了你还急个啥?又没人和你们抢。”
“那可不一定,进门了都有被拉走的。”一个小妹儿噘着嘴接了一句。
“还有这事儿?那你们不揍她?”
“腿长人家身上,司机就是大爷,人家要走俺们也不敢得罪呀,万一出去了说点坏话啥的呢?”
张铁军下了车正了正衣服,看了看这俩丫头其中的一个:“你是方玲还是方颖?”
“我是方颖,你是谁呀?你咋认识我的?”
“方玲呢?”张铁军抻了个懒腰,抬头看了看饭店巨大的牌子。嗯,这牌子比这房子都大,明显它个大饭店的大字说的是这块牌子啊。
“我姐今天没来,你是谁呀?”方颖歪着头打量张铁军。
张铁军看了看她,把这张脸和记忆里有些模糊的脸重合了一下:“你今年二十还是二十一?”
“二十一,咋了?”
“结婚了没呢?”
“没呢,咋了?你要给我介绍对象啊?”
“你姐结婚了没?”
“也没,不过应该也快了。”
张冠军也下了车,掏了根烟叼在嘴上打量四周:“这地方真不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瞅谁不顺眼弄死两个估计五六年都没人发现。”
“过马路往前两百米就是人家了,”方颖指了指马路对面:“让你给说的,俺们是黑店哪?”
张冠军往那边看了看,差不点有两人高的玉米形成的青纱帐把视线挡的严严实实的,啥也看不见,就能看到一点河面。
“前后都是村子,”张铁军点点头:“前面这是温家店儿,后面是王学坊,北面小坨子要远点,小六里地,刚才过来那个是石庙子。”
“你来过呀?”方颖眨着大眼睛看着张铁军问。
“我说我去过你家你信不?”张铁军笑着看了看她。
“不信,俺家在哪?”
“小坨子呗,河边上,你家炕上还立着个幔子门儿,对不?”
幔子门儿算是东北这边农村比较新潮的一种家具,是从过去的幔帐发展出来的。
这边的人家都是睡大炕嘛,一家人都在一铺炕上,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隐私可谈,那孩子尤其是女孩儿长大了咋整?
还有孩子大了娶媳妇的,总归那就不大方便了,于是就产生了幔帐这东西,就像一个大窗帘子一样,把小两口隔开。
后来慢慢的,就把幔帐做成了一道立在炕面上的拉滑木门,这东西的阻隔效果比幔账好,也比幔帐要好看些,很快就流行起来了。
这里要说一下,不少南方人很是笑话东北的大炕,感觉一家人睡在一铺炕上很奇怪,就不会再盖个房子吗?
就像他们很奇怪岳云朋小时候为什么要去睡牛圈。
在南方哪怕再穷,盖个几间房也是很容易的,孩子大了总有个住的地方。
南方这样是可以,但是北方不行啊,尤其是东北,盖房子的成本太高了,起码你得能扛住冬天零下四十几度的冷冻才行。
就这么说吧,东北农村人家那房子的外墙,都有六七十公分厚,同样是砖瓦房,这边三间平房的材料在南方起码能起四层小楼。
再一个就是取暖问题,盖房子简单了,冬天取暖怎么办?多一铺炕得多烧多少柴火?那是整整得烧半年哪,不是一天两天儿。
居住习惯这种事儿,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并不会因为人的思维而改变。
就像南方盖房子考虑最多的散热,像西南地区有很多竹楼和木板房。你来东北试试?
如果冻不死你肯定不是因为你扛冻,而是因为你跑了。
同样道理,东北的农村基本上都是平房,不是盖不起楼,是盖楼的性价比太低,起码在这个时间段是不划算的。
“你咋知道的呀?”方颖震惊了,满脸的不可思议,眼珠子差点掉出来。
“我去过呀,我说了我去过你家。”
“我不信,我咋不知道呢?你啥前去的?”
“你看,你还不信。你家院子侧边河边上是苞米秆子垛,对不对?还有牛圈。”
“昂,你咋知道的呀?”方颖陷入一种诡异的状态,外观上看有点接近痴呆。
“我去过呀。”
“你啥前去的呀?”
“你俩没完啦?”张冠军脸都要抽抽成一团了:“绕口令啊?进不进屋啊?再磨叽我看边上那几个小丫头要过来了。”
这地方可不是只是一家饭店,这么一排总有个五六家,相互之间距离着能有个一百米左右,每家饭店都有几个拦客小妹儿。
这些拦客小妹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就是拦客,有的还兼着服务员,有的还兼着炕上服务员。
在这边只要人没进屋抢客就不算抢,虽然不至于过来拉扯吧,但是凑近了在语言上挑逗几句利用一下美貌这都是经常的事儿。
所以平时互相之间看不顺眼也都是正常的,偶尔可能还会切磋一下饶舌或者武艺。
这些饭店针对的就是司机,一台大货车上面一般都是两个人,撑死了三个,看看这几台大黑吉普,一下子就是十来个人。
而且货车司机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岁浑身臭味的油腻中老年,看看这些,一水的精壮大小伙子。
这一顿饭得吃多少个菜呀?
这要是吃完了饭哄顺心了再进屋休息那么一下,那不得折腾个三个点儿五个点儿的?少要一半钱都感觉划算。
边上几家饭店的拉客妹儿不约而同的就围了过来,眼神儿乱飞。
“臭不要脸。”方颖骂了一句:“哥,进屋呗?咱们进屋说,这边风大。”
她俩还是小丫头,和这些少妇老娘们比战斗力不大行,经常吃亏。
“走吧,进屋。把车门锁好。”张铁军点点头带头往饭店里面走:“厨师在不?是不是姓罗?”
“你认识庆贺呀?”
“嗯,认识。”张铁军点了点头,看了看一脸迷惑的方颖:“我不认识他怎么知道你家住哪的?”
“那你是他朋友呗?”
“这个到算不上,他现在能不能认识我还不一定呢,你把他叫出来。”
“真在这吃饭哪?”张冠军看了看张铁军,问了一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