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贼南下,倒毙在路上马匹数目不算少。这两日枢密派出去的侦骑回报,在太谷县周边,至少已经发现了两百余匹战马的尸骨,这还不算被百姓发现,然后隐匿起来私分掉的,也没包括被辽贼自己吃掉的。quot;
“在辽军的营地里,发现了不少战马的碎骨残肢还有内脏,并没有完全被填埋起来。他们在吃死掉的战马!”
实际的证据比起空洞的推测有效得多。黄裳和田腴前后说完,气氛又缓和了不少。
“相对于总数,其实还是少的。”韩冈端着茶,做着总结,“但最重要的并不是在于战马怎么样?而是在于辽贼怎么看待他们的坐骑。”
“如果将战马当做消耗品,死了就丢,那辽贼当会不惜一切与我决战。若是当成自家物,损了伤了,可就会肉疼心疼啊。”
不会有人不清楚,就算是宫分和皮室这样如同禁军上四军的劲旅,也都是自备甲胄、战马和弓刀。国有征召,正兵便自备弓马甲兵应召而起。
战马都是自家的财产,而且是最为贵重的财产之一。死了一匹马,不仅仅家产的损失,还意味着驮送赃物的畜力又少了一匹。这个损失就大了。
萧十三之前能用太谷县中的财物,甚至中原、东京那样的画饼,来率领麾下诸军南下。可现在就没那么容易了。无功而返,加上不断看到周围战马大批伤亡,必然会使得一大批辽将选择更为保守的方案,而失去决战的意志。
“这番话要传达下去,让每一名士兵都明白,不要畏惧辽贼。因为他们没什么可怕的。一群强盗而已。”
韩冈看着指挥使们,中层军官是支撑一支军队的骨架,没有一群有能力有胆略的军校,就不会有一支强军。
将校们齐齐行礼,韩冈的吩咐就是军令。
“当然,能多削弱辽贼一分,对我们来说,胜利就会更轻易一点。之前我已经传令路中,命各地军民尽可能的拖延辽军行动的速度。一天不行,那就半天。半天不行,那就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不行,那就一刻钟。能拖延片刻,就拖延片刻。”
韩冈希望胜利的天平能多向自己这边偏移一点,即便只是一点点,或许到了最后,就是决定了胜负的关键。
休整了一夜,韩冈便领着一部兵马和他的制置使司先期赶往太原。章楶则留了下来,他要迎接后方的大军,然后安排他们继续前进。
军议时韩冈和他的幕府就判断过,萧十三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尽快退出太原,守住石岭、赤塘二关,依靠山河地势来保住代州,就是辽人最好的选择。
但韩冈并不是一厢情愿认为辽人该如何如何,依然很谨慎的在沿途放出了大批的侦骑,让自己手中为数不多的骑兵,去仿效辽军的远探拦子马,一部分继续去追踪辽军主力的动向,另一部分则搜检周边,以防萧十三留下些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残存百姓的鼎力相助。有了谙熟地理的向导,能够藏兵的去处被一一查看。作为外来者,辽军几乎不可能有办法将大股的军力在某个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待着时机在背后捅上韩冈一刀。
而搜检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萧十三完全没有拖泥带水,辽军已经撤得干干净净。一路上被搜寻出来的,仅仅是加起来不过两百多骑的脱队者,然后被韩冈下令不论死活,一路吊在在道旁。
确定了道路的安全,北上太原的大军行动也就快了许多。
之前是稳,以防为辽人所乘。不过现在,辽军既然已经撤离,那就完全没必要再慢慢磨蹭。恢复正常的行军速度,甚至更快一点,自是理所当然。只是因为沿途的村庄被毁坏殆尽,因为食宿的问题,却也没办法以最快的速度强行军前进。
四天之后,韩冈率军抵达太原,正正好卡在了他许诺的二十天之内。
言而有信,无过于此。
王.克臣投笔而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文武之道,皆在一个信字上啊。”
言罢,率满城官吏军民出城相迎。
韩冈却并不进城,而是就在城外安歇。
他前一日刚刚得到了韩信传回来的消息。忻州城依然在坚守中。而原本投敌的代州军,在秦怀信的儿子秦琬和韩信的策动下,已经全数反正,潜入了忻州的山中。
“辽贼有腹心疾,前后夹击,岂有不败之理?石岭、赤塘二关,已是官军掌中之物!”
{飘天文学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