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80)(2 / 2)

冬季

冬季,阴阳转变,万物由收到藏,植物生气闭蓄。进入立冬后意味着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转为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特征。

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为“一九天“,冬至之前还不算很冷,冬至过后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了南岭,气温骤降,天气寒冷。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后。

冬季起始—结束:

依据节气法划分: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阳达黄经225°)作为冬季的起点,至下一“立春”前结束。

周期变化

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确定季节交替,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5°一等份。

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十四节气按照顺序排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已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句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陆游《大雪》

2、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徐铉《春分日》

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陆游《时雨》

4、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陆游《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