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烧瓷,规矩森严,这种龙凤图案,民窑想都不要想,绝对是皇室专用图案,而且是为后宫定制的赏器。
这只大罐,高足有三十公分,口径十五公分,腹径超过三十五公分,底足径在十八公分左右。型制敦实,厚重而沉稳,妥妥的官窑作品。
“帮我拿着。”卢灿连忙将手中的《京报》合辑文件夹,塞进丁一忠的手中。
一手托底,另一只手抓住罐口,先察看是否有碎痕——这类碰瓷的家伙,喜欢将整器弄裂,以便于摔碎讹诈。
还好,这件器具完整无缺,但罐内有股子泡菜味道。探入罐口的几根手指,还能摸出内壁滑腻腻的泡菜汤汁。这么好的大罐,竟然被拿去腌泡菜?
卢灿有点想撞墙!
想必那位花格子青年,在家中随手拿出一个泡菜坛子,想要出来碰瓷,结果没想到,这只泡菜坛子,竟然是官窑老货。
卢灿看了眼罐口,罐口有磨损痕迹,应该是有盖的。
再翻过来看底部,一愣,如此鲜明的明代官窑青花器,竟然无款?
旋即明白过来,这应该是空白期的官窑瓷器。
所谓空白期,就是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个年号期间的官窑瓷器。
很多人鉴定,喜欢看底足朝代款,然后依据朝代款,反推这个朝代瓷器的特征,以论证法来验证瓷器的真伪。
这种鉴定手法没问题,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譬如明代洪武和永乐瓷器,很多都是不留朝代款的。
明太祖洪武时期,瓷器基本无款,而永乐大帝时期,有部分瓷器留四字篆书款永乐年制,但依旧有很多生活用瓷,是不留款项的。
大量使用朝代年款,始于宣德皇帝,也就是明代的第五个皇帝。
但到了明代第六个皇帝,也就是明英宗时,情况再度出现变化。
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
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
太皇太后张氏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三杨也被英宗挤兑出历史舞台。
也就是说,正统七年之前,因为英宗皇帝没有亲政,官窑瓷器是不敢附带年款的,所以留下长达七年的无款空白期。
等他正真大权在握时,先是发动几次战争,征伐麓川王国(也称"勐卯王国",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部建立的古代王国),后来又遇到北边也先(蒙古)侵边,不得不发动北讨。根本没有在意瓷器年号这等小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土木堡事变,正统帝被俘。
因此,正统一朝,瓷器无年号!
至于景泰帝,他是在哥哥正统帝被俘虏后,被大臣们推上帝位。
景泰一朝八年时间,他不仅需要处理国事,还需要和朝廷内外支持他哥哥正统帝复位的官员进行博弈。
景泰帝做了八年的皇帝,再度被从蒙古回来的哥哥,联络京营督管太监曹吉祥、忠国公石亨、内阁大臣徐有贞等人,发动多门之变,一举推翻。
因此,景泰一朝,景德镇官窑也没有出过年号款的瓷器。
正统帝复位后,改国号为天顺。
天顺一朝,只有八年时间,天顺帝再度忙于清理朝廷内部,譬如处死当初支持景泰帝登基的内阁大臣于谦、范广等人。
天顺一朝,同样也没有瓷器留款。
长达三十年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无留款,就这样出现。
这也使得那些靠朝代款辨别真伪的专家们,对这一时期的瓷器束手无策。
可卢灿不一样啊。上辈子参加过多次“空白期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会”,对空白期瓷器的特点,可谓了如指掌。
这件青花金凤莲纹大罐,具有鲜明的永乐特征(仁宗只在位一年),但又较永乐瓷器更细腻柔和,青花发色,更接近于空白期瓷器——这一时期的青花色沉,晕散不明显。
这应该是正统早期的官窑瓷器,卢灿甚至怀疑,它是景德镇瓷窑专门烧制给权倾天下的太皇太后张氏的贡瓷!
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很简单:双凤呈祥的图案,很容易招到皇帝的忌讳的!空白期三朝,有且只有正统朝初期太皇太后张氏,有这种权威!
卢灿喜出望外,这就是一件极其珍贵的空白期特供瓷!
这件瓷器还缺盖子,另外卢灿还想知道,那位花格子年轻人,家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瓷器?
他笑眯眯的走了两步,在那年轻人的身边坐下,“怎么样?膝盖摔伤了,要不要去医院?”
………………
本章重点介绍明代空白期因何而来。空白期的瓷器,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但这一时期的假货,巨多!入手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