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提前想过这次来的记者可能会言辞犀利。
但完全没想到,会上来就如此的刁钻且不留情面。
这种话题已经不是简答的提问了,其实跟拆台没什么两样了。
说他们背后没纳斯资本的受益,估计都没人相信。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西方电影一直领先国际,欧美观众的确会有自带的优越感,这就导致绝大部分的电影在本土成绩很好,但只要拿到西方就没什么耐力。
浪球2获得亚洲各国观众的认可,事实证明,进步是巨大的。
但此刻记者偏偏要牵扯到欧美点评,明显就是刻意泼冷水。
况且浪球2也没在欧美上映呢。
然而记者并未撒谎,就在昨天,他们的确是评价了流浪地球2,并且给了一些轻视的言论。
此时所有人都注释着苏木。
其实他大可以选择不回答,可一旦选择逃避这些问题,那就会然人感觉到不自信,从而会延伸到对电影的感官。
既然对作品足够自信,那为什么不能直言面对呢。
就在张怀谋等人尴尬之时。
苏木拿过话筒,对着记者们笑了笑:“我觉得很好。”
“???”
“!!!”
“很好?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开始给你的电影评了低分。”
苏木挑眉:“纽约时报的版面这么贵,如果一个电影真的只值30分,肯定入不了他们金贵的法眼,所以你们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要刻意给我们的科幻评分呢?
当然,可能是文化不同的原因。
如果你们在国外看过浪球2,可能也会知道,他们最不能理解的一个场景是,需要派300名宇航员前往月球,人工引爆3000多枚核弹来拯救地球。
这是一个赴死的任务,自愿前往的声音此起彼伏,华夏航天中队的领队出现,说出了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一句话:五十岁以上的航天员出列。
这的确是只有在华夏才会听到的一句话。
我们华夏人从小听到的故事是出现洪水,于是大禹联合民众一起治水,世界为普通人拯救了。
而西方人听到的是什么呢?出现洪水,诺亚方舟带着一小部分人逃走。、
这就是区别。
所以他们给的低分,是因为流浪地球2打破了西方个人拯救地球的个人英雄主义模式,创造了全世界拯救全世界的集体主义奇迹。
这是只有在华夏文化的电影里才能看到的东西。
而这更是刻在华夏人骨子里的责任与浪漫!是我拍这部电影要展现给各位的。
我们华夏人的浪漫,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9万里!
太空电梯的高度,刚好设定在九万,直通太空。
这是属于我们的科幻情怀,我们的文化和责任。
所以回头不禁要问,别人的评价重要吗?或者说,到底好还是不好,为什么要听别人说,为什么不能等到一周后上映,你们看过了在问呢?”
【演讲熟练度+1】
【技能点+0.01】
“!!!”
“!!!”
苏木讲完话后,全场安静了片刻。
可以说这样的回答,直接封住了后面所有记者准备的问题。
他们也根本没想到苏木竟然能回答的如此精彩。
以至于没人想要再做提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