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为人称道的事迹是揭露了拉链吨与莱温斯基的私情,这段绯闻的揭露直接导致了米国历史上第二次弹劾大统领审判。
从迈克尔·伊西科夫的彪悍战绩不难看出,《新闻周刊》这种媒体肯定是不讨米国政府喜欢的。
同样的,林为民和《上帝保佑米国》这样的作品也不会受米国政府的欢迎。
说是臭味相投也好,说是惺惺相惜也好,反正迈克尔·伊西科夫和林为民相谈甚欢。
迈克尔·伊西科夫喜欢问与政治相关的问题,人家毕竟是时政杂志的记者,这属于他的专业,也可以理解,但林为民在回答问题时大多是点到为止。
里怎么戏谑嘲讽都可以,但在现实中还是要理智。
聊完了政治,迈克尔·伊西科夫将问题绕回了本身。
“根据我搜集到的信息,你这部上市第一个月已经创下了70万册的销量,这不仅打破了你个人作品在美国的销售记录,放在米国的图书市场上也是个非常少见的数字,哪怕是很多畅销书也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统治力。对此你有何评价?”
“我始终认为,作品在完成之后,就已经脱离了作家的掌控,销量或者评价,对你来说并无什么太大的影响。”
“你的作品销量向来不俗。”
迈克尔·伊西科夫一针见血的指出林为民的答案的问题,可以理解为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然。也许我的销量比理查德·耶茨还差的时候,我就是另一番说词了:米国人民有眼无珠。”
林为民的回答坦诚又不失风趣,让迈克尔·伊西科夫笑了出来,“你就不怕别人说你虚伪吗?”
“带假面的,可能是小丑,也可能是王牌。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反馈。”
林为民轻描淡写的说出这句话,却让迈克尔·伊西科夫咀嚼了好一会儿。
眼前的作家十分年轻,以至于经常会让人忽略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他总会在不经意之间抛洒出智慧的言语,让人为之心折。
“我在出发之前读到了《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你的国籍问题,作者认为,如果不是国籍的影响,你应该早就获得普利策奖或者国家图书奖了,甚至是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国籍这种事没什么好说的,每个国家的文学评奖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我国的雁冰文学奖,一样只有本国作家才能参与,所以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我虽然无法获得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和布克奖,不过诺贝尔文学奖说不定还有点希望。”
迈克尔·伊西科夫听到最后这句话来了劲头,“看来你对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有信心?”
“信心倒不多,主要是年纪轻,熬得住!”
林为民抖了个机灵,让一旁陪着的工作人员都没崩住,肩膀不停的抖动。
迈克尔·伊西科夫笑过之后,忍不住感慨道:“林,我欣赏你的乐观和豁达,不像有的作家,他们敏感、细腻到病态。”
“你如果经常和中国人聊天,可能会经常听他们提到一句话:我们中国历史悠久。但你可能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味是什么。
那背后是王朝更替、天灾人祸,历史书上每一抹颜色,包含的是无数人跌宕的一生。
我们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观下成长起来的,有时候它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因循守旧的东西,但更多的时候,它教会我们的是豁达、是乐观、是人定胜天。”
林为民说到这里时,语气激昂起来。
迈克尔·伊西科夫似乎也受到了感染,赞了一句:“很伟大的民族基因!”
然后他又说道:“这好像与我们米国人的观念正好相反,我记得你在里不止一次调侃我们米国没有历史和文化。”
他突然发难,林为民却哈哈笑道:“这可不是我说的,是英国人的!”
好一招祸水东引!
旁边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给林为民点赞。
迈克尔·伊西科夫苦笑,“好吧,该死的英国佬!”
他收敛了笑容,“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吧。去年《时代周刊》采访你,文章的最后评价你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于这个评价,你认可吗?”
林为民也正色了起来,说道:“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盖棺定论,对于一个人的最终评价,通常是等他去世之后才会确定。他们这个评价,似乎早了一点。”
迈克尔·伊西科夫从林为民的语气中,听出了一股气魄,他回想起之前为了采访做功课,看了众多关于林为民的采访,其中所表现出的自信,与现在如出一辙。
他的视线落在了一旁书桌的中文版《上帝保佑米国》上,他忍不住想到,大概就是这些杰出的作品成就了他的笃定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