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变故下陆衡立刻召集所有谋士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包括虞允文、丁谓、李助、陈宫、杜杲等人意见相同,认为不能和袁绍、曹操同时开战,不过如何行动分成了两派。
以虞允文和陈宫认为先拿下徐州,趁着曹操还在和袁绍对峙的机会,继续向西尽快拿下兖州和豫州,蚕食曹操的地盘扩大自己实力。
理由非常简单,拿下射阳后往西打兖州和豫州,只有一个麻烦定陶,其他都是一马平川几乎没有任何险要可守,甚至定陶虽然算是坚城,不过在全部东汉坚城中却排不上号,而且地理位置关键的地带,可不算咽喉要地,有好几条线路能够绕过定陶。
何况曹操现在主力都在和袁绍对峙,唯一剩下的军事力量就是汝南的曹仁还在和张辽对峙,几乎没有防御。
而杜杲、李助、丁谓则认为拿下徐州后,就暂时按兵不动,等曹操和袁绍分出胜负,袁绍胜利则出兵尽可能吞并曹操地盘然后对决袁绍,若曹操胜利则北上袭取青州作为踏板与曹操抢夺河北地界。
理由则是现在拿下徐州后,兖州、豫州没有了防御,早晚没什么区别,但是出兵时机很重要,还没分出胜负就死薅曹操的羊毛,狗急了都跳墙何况是曹操,说不准曹操来个什么今天大动作。
陆衡分析了下两个选择其实是殊途同归,两个选择都是先巩固徐州的战果,两策中第一策也就是虞允文和陈宫主张十分激进,他们都认为袁绍获胜几率比曹操大,先拿下曹操的地盘然后对战袁绍。
而第二策丁谓、李助、陈宫则是求稳,认为巩固实力后,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必定先蚕食对方地盘,而非和陆衡死磕让另外一方恢复元气,那虎口夺食下在和胜者对战。
陆衡有后世的记忆,知道最终官渡之战是曹操获胜,然后用了不倒十年的时间吞并了整个袁氏所占有的河北,其实从历史上来看整个官渡之战,徐州对曹操来说关键性没那么大。
换而言之就是,陆衡分析即使自己拿下了徐州,官渡之战还是曹操获胜的概率更大!那怕袁绍多了一个卢俊义!
如此看似第二策稳,一步一步的强大自己,其实也在强大曹操,然后和曹操最后对决,对一个更强大的曹操,陆衡没那么大的把握。
分析道这陆衡想到了另外个可能性,就是如丁谓他们所说坐等曹操获得官渡之战胜利,自己在收渔翁之利灭曹操。
这样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曹操是最后一刻胜了袁绍,本身自己剩余的兵力也剩下不多,粮草更是所剩无几,《三国志》更描述曹操兵马不过万,这正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一举歼灭,同时还利用曹操消耗了袁绍的精锐主力一举多得。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