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倒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7章 白灯怨魂,老辈人讲的鬼事儿,孤城倒闭,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靠山屯的暮色裹着蒸腾的暑气,村头老槐树上的知了都叫哑了嗓子。茶肆的竹帘子耷拉在门框边,七八张油亮木桌挤满了摇蒲扇的庄稼汉。李老六正用缺口的粗瓷碗灌凉茶,后脊梁的汗把蓝布衫浸出深色人形,抬眼瞧见门轴转出刺耳的呻吟。
洪镇海佝偻着背跨进门槛,蓑衣上还沾着河腥气。他那只常年泛红的右眼在昏黄油灯下显得格外浑浊,竹篓里几尾鲫鱼甩尾的动静引得邻桌张屠户直抻脖子。小二提着铜嘴长壶小跑过来,茶汤冲进陶碗时腾起的热雾里,李老六已经拖着条凳凑到了跟前。
\"洪阿叔,给解个闷呗?\"李老六把蒲扇摇得哗哗响,扇骨竹片在桌角磕出脆响,\"您老经得多见得广,说段河里头的稀罕事?\"
老渔夫枯枝般的手指摩挲着碗沿,喉头滚动的咕咚声混着外头渐起的蛙鸣。他忽然咧嘴露出参差的黄牙,沙哑的嗓音像磨砂纸擦过青石板:\"二十年前中元夜,二狗子就是在河边碰了那盏白灯笼......\"
“那是好些年前的事了,中元节,村里家家户户都去河边放河灯。靠山屯的河不大,水流慢,像条懒蛇似的蜿蜒着。月光洒下来,河面泛着银光,漂满了红的、黄的、绿的灯笼,远远看去,像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了。风吹过,灯火摇晃,映得水面一闪一闪,怪好看的。”
“可那天晚上,气氛不对劲。河边静得瘆人,连蛐蛐都不叫了。村民们点灯放水,低声念叨着亡魂的名字。我站在岸边,手里拿根鱼竿,正想趁着月色摸几条鱼上来。忽然,旁边的二狗子喊了一声:‘哎,洪大叔,你瞅瞅,那是个啥?’”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河中央漂着一盏白灯笼。别的灯笼都顺着水流往下淌,这盏白的却反着来,逆流而上,慢悠悠地往我们这边靠。月光下,那白灯笼白的发亮,像块冰似的,透着股说不出的邪乎劲儿。”
“二狗子胆大,好奇心重,嚷嚷着:‘这灯笼怪得很,我去捞了瞧瞧!’我拦他:‘别乱动,河里的事儿说不准。’可他不听,撸起袖子就跳下水,趟着水过去,一把抓住了灯笼的绳子。”
“他刚把灯笼提起来,我就瞧见他脸色变了,像见了鬼似的,手一抖,灯笼差点掉回水里。他哆哆嗦嗦地爬上岸,手里攥着那白灯笼,喘着气说:‘洪大叔,这玩意儿冷得邪乎,冻得我骨头都疼。’”
“我走过去,借着月光瞅了瞅。那灯笼不大,纸薄得跟蝉翼似的,里头没蜡烛,却亮着幽幽的蓝光,像鬼火跳动的模样。二狗子盯着灯笼,嘀咕:‘这纸咋这么滑腻腻的?不像纸啊。’”
“话音刚落,他突然晃了晃身子,捂着头喊:‘哎哟,头晕得厉害!’我赶紧扶他坐下,可没过一会儿,他脸色煞白,额头冒汗,嘴里开始胡言乱语:‘别抓我……别抓我……’声音细得像蚊子叫,听得人心里发毛。”
“村里人慌了,七手八脚把他抬回家。到了半夜,二狗子发起高烧,烧得满床打滚,嘴里还念叨着些听不懂的话。第二天,他娘跑来找我,眼泪汪汪地说:‘洪大哥,二狗子身上起了青手印,像被啥抓的,咋回事啊?’”
“我心里一咯噔,跑去看。果然,他胳膊上、脖子上,全是青紫的手印,五个指头清清楚楚,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过。我劝他娘:‘别急,去请个郎中瞧瞧。’可郎中来了,翻来覆去检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开了几服药。”
“过了好几天,二狗子才缓过来,可从那以后,他一见河就哆嗦,再不敢碰水。”
“村里人议论开了,都说那白灯笼是鬼灯笼,谁捞了谁倒霉。可人就是这样,越怕越好奇。第二年中元节,又有人忍不住要去试试。”
“那回是个壮汉,叫柱子,膀大腰圆,胆子比天还大。他站在河边,拍着胸脯说:‘我不信这邪,瞧我把它捞上来!’”
“月亮挂在天上,河面又漂满了灯笼。没多久,那盏白灯笼又出现了,逆流而上,像在勾人似的。柱子跳进水里,水花溅了一身,他哈哈笑着,一把抓住灯笼,喊:‘瞧见没,没啥稀奇的!’”
“可他刚上岸,脸色就变了。他扔下灯笼,捂着胸口说:‘咋这么冷?心口像被冰捅了!’没一会儿,他也头晕眼花,倒在地上。送到家后,高烧、胡话、青手印,跟二狗子一个模样。”
“村里人吓破了胆,叮嘱老老少少:‘那灯笼碰不得,是鬼东西!’可我心里痒痒,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第三年,我下定决心,要自己去捞一回,看看这鬼灯笼到底藏着啥秘密。”
“中元节那天晚上,河边风凉得刺骨,月亮藏在云里,只漏出点昏黄的光。我站在岸边,手心冒汗,心里七上八下的。灯笼一盏盏漂下去,红红绿绿映着水面,像在跳舞。忽然,白灯笼又来了,逆着水流,稳稳当当地往上游。”
“我咬咬牙,脱了鞋,趟进河里。水冷得像刀子割肉,河底的石头硌得脚疼。我盯着那盏灯笼,伸出手,抓住了绳子。那一刻,一股寒气顺着手指钻进骨头缝里,冷得我牙关打颤。”
“我硬着头皮把灯笼捞上来,上了岸,蹲在地上喘气。借着微弱的月光,我仔细瞅那灯笼。纸薄得透光,摸上去滑腻腻的,像活物的皮。我心里一惊,凑近了看,灯笼纸上隐隐有纹路,像人的皮肤,甚至还有细小的毛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