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其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4章 品味柏林: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代号11的传奇,凯其灵,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叫水晶玻璃,”导游笑着解释,“以前是贵族专用。现在很多啤酒杯底部还有特殊标记,比如这个巴伐利亚狮子,代表通过了质量认证。而且你们知道吗?德国啤酒的发酵工艺分上发酵和下发酵,我们现在喝的皮尔森属于下发酵,口感更清爽干净。”
夜幕降临时,团队走进一家挂着“1892”铜牌的面包房。白发苍苍的烘焙师奥托爷爷正在揉面团,木桌上撒满黑麦粉:“孩子们,想知道德国面包为什么世界闻名?”他举起一团冒着热气的面团,“关键在发酵!我们用的是天然酵母,有些老面已经传了上百年,比你们的爷爷年纪都大!这些酵母里有独特的菌群,能产生复杂的风味。”
“像这种碱水面包(pretzel),”奥托爷爷展示着深棕色的扭结面包,“要先在碱水里浸泡再烘烤,所以表面才有独特的光泽。中世纪时,这种形状象征祈祷的双臂,是复活节的圣餐面包。而且你们看,”他拿出一本古老的食谱,“以前的面包师会在面包里藏小物件,吃到的人会有好运,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幸运饼干。”
马克斯凑近观察烤箱:“我查过资料,德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掉80公斤面包!从黑麦面包到黄油面包,种类超过300种。而且不同地区偏好不同,柏林人喜欢带籽的杂粮面包,因为以前这里是贸易中心,能获取多种谷物;巴伐利亚人就爱碱水面包,和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
“尝尝这个!”艾拉递来一块切开的黑面包,里面夹着奶酪和酸黄瓜,“黑麦面包用的是低温长时间烘烤,所以有独特的焦糖味。听说以前矿工下井都会带一块,又耐放又扛饿。黑麦的膳食纤维是小麦的三倍,特别健康。”
佐伊咬了一口,眼睛发亮:“搭配啤酒正好!你们说,当年在柏林墙两边的人,吃的面包会不一样吗?”
“当然!”塞西莉亚指着墙上的老海报,东德风格的宣传画里,工人举着面包微笑,“东德面包偏重黑麦,因为产量高,而且黑麦更适合当地气候;西德受西方影响,白面包更多。面包,其实也是那段分裂历史的见证。甚至在柏林墙倒塌后,面包厂的合并都成了经济融合的重要一步。”
离开面包房时,凯伦抱着一大袋刚出炉的面包,香气从纸袋里溢出来:“明天早餐不用愁了!我要把柏林的味道都装进肚子里!等去了阿根廷,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德国风味的面包店?”她的话惹得众人发笑,月光下,街道飘着面包香、酒香和香肠的烟火气,仿佛连空气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跨越时空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