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和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4章 俄日的谋划,禁卫军,哈拉和林,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戈辉在东北招募了大量的劳力用来建学校,学校的教室都是简易的,盖的都是一层的平房,都属于临时校舍。以后有条件了再为学校建楼房,计划在明年四月一日正式开学,以后每年的四月一日和九月一日都被定为开学日。也就是说,每年有两批新生分四月和九月两批入学,尽最大可能,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些所有的在建工程,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做支撑,如果没有钱,一钱都是空谈。戈辉一边联系载沣帮忙想办法,一边上书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希望东北可以自行发行货币,否则东北的很多项目不得不停工,这样损失会非常的巨大,或者是朝廷向东北拨款。同时戈辉让自己的副官田劲秘密的做着另一件事情。因为戈辉知道,现在朝廷没钱,而且袁世凯的北洋常备军也在向朝廷要军费呢,到处都缺钱,朝廷哪有钱给东北挥霍呀。

他让副官田劲秘密的找十个手艺精湛的微刻师傅。又请刘文涛和皮特黄的团队,把从美国买来的200台六色转轮式印刷机改装成凹版印刷机。同时,一个特种造纸厂和印刷厂也开始建设。还有一个小型的金属冶炼厂正在加班加点的建设。戈辉是想自己发行货币,现在花钱如流水,他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夜里抢的两亿三千万两银子,现在已经花去了十之七八了,再不想想办法东北这么大的摊子就要维持不下去了。特别是教育,花钱的地方还在后头呢,一想到这些,戈辉就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把摊子铺的这么大,自己还是太心急了,可是不急不行啊,时间不等人。但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来不及了,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新成立的工业总局负责规划和管理所有的和德美两国达成的合作项目。美国和德国的机器设备很快都在锦州小码头上岸了,然后雇佣当地的民工把机器设备运到朝阳。同时上岸的还有德国派来的200名军校教官,他们一上岸,立即分配马匹,直接去朝阳。

建设港口的机器设备则被直接运到准备建设港口的海岸,在那里,两年后将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港口,四年后港口规模将扩大一倍。

美国得知德国和东北三省总督衙门签订了联合建设港口的事情后,也主动要求参合资,成立港口开发公司,由东北三省总督衙门和美国双方共同出资,美国现金和技术,还有机器设备,东北三省总督衙门出土地和工人,以及建筑材料,在锦西建设港口。

时间飞逝,转眼间进入了金秋十月。

东北的农业获得了大丰收,所有农民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戈辉让禁卫军全军放下正常训练,全力帮农民抢收粮食。事实上,此时的粮食并不高产,农作物也没有进行针对本地气候和土壤的改良,所以这时的大丰收,只是因为没有官府征粮,收成全归农民自己,农民才喜气洋洋。

十月的东北天已渐凉,但人们建设家园的内心是火热的。整个东北似乎都开始忙碌起来。东北的大开发,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老百姓,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从全国各地向东北移民的步伐。自从东北被开禁以来,大量的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移民来到东北,其他的省份也在陆续跟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东北,希望在东北找到自己的机会。

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和英国首相特使劳恩斯也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结伴来到了朝阳。

戈辉只是简单的接待了小村和劳恩斯,并很快与他们达成了一些协议,允许日本和英国在朝阳工业开发区从事商业活动,享受和德国美国同等的待遇,但必须按照朝阳工业开发区规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人工资,否则不允许在朝阳从事任何商业活动。英国同意为朝阳警察学校培训警察。戈辉很快送走了小村和劳恩斯,因为戈辉实在不想为这两个国家浪费时间,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时间就在这种忙碌中匆匆而过,很快进入到寒冷的冬季。

1902年11月1日,新一批学员进入朝阳陆军讲武堂学习,朝阳陆军讲武堂第二期培训正式开始。这里除了从禁卫军中重新选拔的学员外,还有很多从东北的新移民中招收的学员,朝阳陆军讲武堂第二期学员2000名。在这些新学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很多还是秀才,个别的还是举人。

戈锋、戈戎、戈锐、还有吴巧和余茁依然在军校学习,他们虽然是因为戈辉的关系才进的军校,但他们并没有得到戈辉的特殊照顾,五个人也想凭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向前走,所以他们从来不去找戈辉。

今天在第二期学员的开学仪式上,戈辉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大哥、三弟和四弟,还有吴巧和余茁。看到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刚来时的样子,言行举止已经完全是一名军人的作风了。或许是血缘关系的原因吧,今天再次见面还真觉得亲近,戈辉没有给他们特殊照顾,而是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他们还要在军校学习三个月。对戈辉来说,他们几人都是最可靠的人。

经过两个来月的磨合,朝阳陆军讲武堂的德国教官渐渐适应了朝阳陆军讲武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学员们非常刻苦。唯一让这些德国教官们失望的是学员们没有现代式的军装,所有在校生都穿着清朝原来八旗兵勇的服装,头上都还留着辫子,一看到这些他们就觉得十分灰心,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八旗兵嘛。有些德国教官们真的不想干了。当然,这也不是教官们能决定的,是他们德国陆军高层的意思,他们只需要服从。

事实上,这已不是德国第一次派教官帮助大清训练军队了,早在1885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就曾聘用德国军官,为其训练军队。他在广州办的水陆师学堂,也是聘用的德国军人当教官。中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大量使用德国的枪炮,淮军也曾部分模仿德国军制和操练方式。为此,淮军和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也就顺理成章的聘用了一批德国教官。戈辉在天津武备学堂时,教官中大部分都是德国人。

朝阳大搞建设的情况也被俄国和日本的情报系统传回了各自的国内。特别是新成立的禁卫军连现代式的军装都没有,还穿着以前八旗兵勇的服装,这和原来的八旗兵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不叫八旗了,而改叫禁卫军罢了。

俄国自从德国商船从锦州上岸开始就不断的在抗议,并声言有可能采取必要的行动保护俄国在东北的权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快穿:三千世界任我行

镶黄家的

痞子战斗法师

佬头

鬼族修仙传

鬼忠仙

兴隆家园

力气做饭

直到成为男主们的爱欲

渔火夜再眠

重生之寒门

爱吃麻香肉酱的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