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和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4章 接受招安,禁卫军,哈拉和林,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守信点点头:“这还不是大人一句话的事儿嘛,招安之后,还不是大人您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吗?”
增祺很满意刘守信的分析:“他训练的兵是好兵,他也是个人材,如果他实相,还是可以委以重任的。”
就在这个时候,戈辉走上前来:“将军大人,这就是我拉起来的禁卫军。”
增祺点点头:“恩,很好,以后你也要帮刘将军训练一下他的兵。”
戈辉马上说道:“只要刘将军愿意,我随时都愿意。”接着又道:“将军大人,我们在食堂为将军大人准备好了欢迎宴,请将军大人,还有今天来的所有弟兄入席。”
“噢?好,那我们入席吧。”就这样,增祺和刘守信,还有今天带来的一千名清兵,一起来到大食堂,今天准备了三个大食堂。都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开始。
增祺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地方吃饭,和所有的士兵一起吃饭,饭菜也非常的丰盛,荤素都有,六菜一汤,所有的清兵们都馋得直流口水。因为增祺没有发话,所以没有人敢先动手。
戈辉走到增祺面前:“将军大人,就等您下令了,您不下令我们不敢动筷子呀。”
增祺哈哈大笑,他第一次这样吃饭,觉得特别新鲜,他端起酒碗:“都举起来,干完这碗酒,大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所有人一起端起了酒碗,在增祺的一声“干”的口令中,一起喝光了这碗酒,然后就开始吃了。清兵们平时也很少吃肉,就是吃肉也没有吃过这么多肉,没想到禁卫军这里日子过的这么好。所有人都敞开肚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增祺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的肉,第一次吃的这么热闹。刘守信也是,以前都是自己独自在行军帐篷里吃,顶多和主要的军官一起吃,这次是和全军一起吃,感觉就是不一样。
戈辉告诉增祺和刘守信,他们平时都是在这里,大家一起吃,吃的东西也都是一样的,不分军官和士兵,每天三顿饭都是在一起吃。这让增祺和刘守信觉得很新鲜,他们八旗兵们可从来不过样,军官更是不会和士兵一起吃饭的。
增祺在八角台呆了两天,这两天他过得特别的舒服,就好像他从来没有过的这么舒服过,虽然住的地方是军官宿舍,面积根本没法和他的将军府比,但他并没觉得哪里不好,反而觉得挺好的。
第三天,戈辉跟着增祺和刘守信又回奉天了,这次刘城也跟着戈辉去奉天了。
增祺一回到奉天就给朝廷发了电报,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汇报了招安四千多禁卫军的事情,又把禁卫军的由来和首领的情况详细的说明了,但他没像戈辉说的那样,禁卫军是由土匪、农民、还有乞丐组成的,他只说禁卫军就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增祺认为自己此次一定是立了大功,没准儿还会高升。
增祺的这封电报震惊了慈禧太后,一支由东北的农民组成的军队,还自称是保卫大清龙兴之地的禁卫军,最让人不理解的是,领导这支禁卫军的居然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那个学堂不是被洋人给灭了吗?怎么还有活下来的人吗?
慈禧太后立即命人按照电报上的信息,去查戈辉这个人是不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由于天津武备学堂的所有学员都在朝廷有备案,所以很快就查到了,确有其人。经查,戈辉是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份入学天津武备学堂的,其母是正黄旗的赫舍里氏,其父原来是少林寺的和尚,后来还俗了,娶了赫舍里氏,并加入了旗人的宗藉。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前,武备学堂遣散了大部分的学员,虽然没有明确记录遣散的学员都有谁,可能戈辉就在其中。
知道了这些,慈禧太后放心了不少,怪不得组建禁卫军保卫大清的龙兴之地呢,还是咱旗人让人放心。她决定把这个事情拿到朝堂之上听听大臣们都怎么说。于是第二天早朝,慈禧就把盛京将军增祺发来的这封电报拿出来,让小德张读给众大臣们听。慈禧太后则细心观察着众大臣的反应。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听后,心中震惊不已,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居然两年不到的时间训练出一支四千多人的军队来,这样的人才,我得想办法把他拉到自己麾下。自己现在正在编练北洋常备军,正是用人之际,这个戈辉,我一定要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来。
庆亲王亦匡这时站出来:“太后老佛爷,臣以为这个戈辉的提法不错,我们不光要有袁大人训练的北洋常备军,我们皇家也要有一支自己掌握的军队,就叫禁卫军。可以仿照日本近卫师团,建立一支完全由咱们满洲贵族掌握的皇室亲军,由他们来宿卫宫禁,担任我满清的最后一道护身符和撒手锏。”
文华殿大学士荣禄也从列队中走出来:“老佛爷,臣也以为,庆亲王的提议很重要,臣也赞同,这支禁卫军的兵丁应该全部都来自八旗的精壮,是真真正正咱们旗人自己组成的军队,全新的八旗。”
袁世凯可不这样想,如果又成立了一支禁卫军,这会分掉他北洋常备军的大量军费的,他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必须阻止这个提议。于是袁世凯走出了大臣的队列:“臣……”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因为禁卫军早晚有一天会变成北洋常备军,虽然禁卫军中兵丁均来自八旗的精壮,但正副班长、司务长只能来自北洋系,军官就更不用说了,不是出身北洋军就是出自北洋各学堂的毕业生,就连贵胄学堂的毕业生,他们的老师也大多是北洋的人。这简直就是在训练另一支北洋常备军。想到这一层后,他立即改口道:“臣也赞同庆亲王的提议,而且臣觉得应该尽快,我大清就是吃了军力比西洋人差的亏,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不但要训练北洋常备军,还要训练禁卫军。”
慈禧太后看了看光绪皇帝:“皇帝,你怎么看啊?”
光绪觉得自己很悲哀,自己坐在这个皇帝的位置,其实只负责盖印,什么事情的决定,都跟自己没关系。听了慈禧太后的问话,光绪一如既往,表情平淡:“醇亲王,你是怎么看的。”
光绪没有说自己的想法,却在问醇亲王载沣,这让慈禧太后十分惊讶,扭头看光绪皇帝,皇帝平时可不这样啊,今天这是怎么了?
光绪自己也没搞明白,自己明明不是这样想的,怎么就说出这句话来了,但话已出口,收是收不回来了,索性他谁也不看,也不再说话了。
载沣被皇帝点名了,不得不站出来,淡淡地说:“臣去年出访德国,臣深深的被德国强大的工业能力折服了,被德国先进的教育体系折服了,被德国强大的陆海军折服了。德国的皇室在一百年前,也是内外交困,几乎是国破家亡,最后,他们从废墟中站起来了。我在德国的时候,他们的威廉享利亲王对我说‘欲强皇室,须掌兵权;欲强国家,须修武备。’臣弟觉得他说的很对,所以,臣弟以为,我们不但要在北京建立禁卫军,还要在龙兴之地也组建一支禁卫军。一个在关内,一个在关外,遥相呼应。建立禁卫军是我们皇家想要表明的一个态度,一个给天下人看的太度,这也是我们皇家的责任。”载沣叹了口气,又道:“这就是臣弟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太后和皇上海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