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科技团队的支援
咖啡无糖不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1章 科技团队的支援,末世空间异能的救赎之路,咖啡无糖不甜,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与此同时,外界的舆论环境,也开始朝着对项目极为不利的方向发展。竞争对手在网络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肆意地散布着谣言。他们声称家园研发的新型挖掘设备,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纯粹是在浪费宝贵的资源。一时间,不明真相的群众,如同被煽动的潮水,纷纷在网上质疑项目的可行性。那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与质疑声,如同汹涌的浪涛,一波又一波地袭来,让团队成员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许多成员在工作之余,偷偷浏览着网上的评论,脸上满是焦虑与无奈,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负责算法的工程师小李,在巨大的压力下逐渐崩溃。连续一周的高强度工作,加上网络上的恶意攻击,让他的精神濒临崩溃边缘。一天深夜,他突然冲进会议室,将手中的笔记本狠狠摔在地上,大声喊道:“我不干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林薇和其他成员被他的举动惊呆了,纷纷围过来安慰他。林薇握住他颤抖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小李,我们都知道你很辛苦,但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整个家园。我们是一个团队,不会让你一个人承担这些压力。” 在众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小李逐渐平静下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深夜两点,万籁俱寂之时,实验室里那尖锐刺耳的警报声,如同恶魔的咆哮,突然打破了宁静。正在打盹的小陈,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猛地惊醒,他睡眼惺忪地看向测试舱,顿时惊恐地瞪大了眼睛。只见 3 号测试舱的温度,如同失控的火箭,直线飙升至危险值,红色的警示灯疯狂地闪烁着,仿佛在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众人听到警报声,纷纷从各自的工位上一跃而起,如同训练有素的战士,朝着测试舱冲去。当他们赶到时,刚组装好的挖掘机器人原型机,正不断地冒着滚滚浓烟,滚烫的金属外壳,如同燃烧的火炉,将靠近的热浪一波又一波地推出来,让人无法靠近。“快!启动液氮冷却!” 林薇心急如焚,一边大声呼喊着,一边迅速抓起防护手套,朝着控制台冲去。在零下 196 度的液氮喷射下,机器终于逐渐恢复了平静,但内部的电路板,早已被高温烧得面目全非,散发出一股浓烈刺鼻的焦糊味,弥漫在整个实验室,让人心如死灰。
“完了,一周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 小陈双腿一软,绝望地瘫坐在地,眼眶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双手死死地揪住自己的头发,仿佛想要把内心的痛苦与绝望都发泄出来。老周默默地走了过来,俯身捡起一块烧焦的零件,仔细地查看起来。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零件破损的边缘,眼神中满是自责与懊悔。半晌,他缓缓蹲下身,轻轻地拍了拍小陈的肩膀,声音略带沙哑地说道:“是我疏忽了,散热孔设计得实在太小。要是我能再仔细些,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他指着零件上熔化的痕迹,又接着说道,“你之前提到的弯道设计…… 或许真的能解决转向问题。咱们不能就这样放弃,得重新振作起来!” 小陈抬起头,与老周对视一眼,在对方的眼中,他们看到了同样的不甘与坚定的决心。那原本因为争吵而产生的隔阂,在此刻,悄然消散。
面对外部这重重如山的压力,团队成员们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凝聚在了一起。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迅速分成了两个小组。一部分人坚守在研发一线,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另一部分人则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四处收集证据,准备与网络上的谣言展开一场激烈的反击战。林薇和吴玉,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轮流守在调试台前。累了,就靠在那冰冷的折叠椅上,眯一会儿;刘岗更是忙得焦头烂额,他不仅要马不停蹄地协调各方资源,还要绞尽脑汁应对外界铺天盖地的质疑。他的电话铃声几乎从未间断,在接听电话的间隙,他甚至亲自开车去取加急送来的零件,争分夺秒,只为能给研发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老周和小陈,更是组成了一对默契十足的临时搭档。老周在图纸上反复地修改着结构设计,每一笔都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小陈则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编写新的控制程序,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仿佛要将那一串串代码看穿。两人时而因为一个观点的不同而激烈争论,面红耳赤;时而又凑在一起,低声地讨论着优化方案,桌上很快堆满了揉成团的草稿纸和空咖啡杯,见证着他们的努力与坚持。
在研发的关键阶段,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这座城市。实验室的窗户被狂风拍打得 “砰砰” 作响,雨水如注般倾泻而下。但团队成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冒着风雨,将重要的设备和资料转移到安全区域,继续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前进行研发。雨水顺着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不断滴落,但他们专注的眼神从未离开过手中的工作。
在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努力后,当第一缕温暖的晨光,终于穿透那厚重的云层,轻柔地照进实验室时,改进后的挖掘机器人,缓缓地睁开了 “眼睛”—— 那是两台搭载着先进激光扫描系统的高清摄像头,它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能够在 0.1 秒的极短时间内,精准地完成地质结构建模。在模拟测试现场,新型机器人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驶入模拟的复合地质层。它的机械臂,犹如一双灵活而又有力的手指,先是启动高频震动钻头,轻松地击碎坚硬的岩石,发出 “嗡嗡” 的声响;当遇到流沙层时,底部的吸盘立刻迅速启动,如同章鱼的触手一般,将机身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稳稳当当,纹丝不动。随着测试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回,林薇那憔悴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效率比传统设备提升了 300%,而且能耗降低了 40%!我们成功了!” 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老周和小陈兴奋得满脸通红,两人对视一眼,随后高高地举起手,重重地击了个掌。小陈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要不是周工及时提醒,我恐怕还在钻牛角尖,一直走不出来呢。” 老周爽朗地大笑起来,用力地拍了拍小陈的后背,说道:“你这小子的新思路,才是这次突破的关键所在!咱们这对搭档,以后肯定还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两人相视而笑,之前所有的矛盾与不愉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化作了彼此之间深厚的信任与默契。
团队并没有满足于仅仅攻克技术难题,他们深知网络谣言的危害依然存在。于是,他们精心地将研发过程中的详细数据、精彩的测试视频等资料,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整理,然后勇敢地在网络上公布出来。这些真实可靠、极具说服力的信息,如同璀璨的阳光,瞬间穿透了谣言的阴霾。看到这些详实的资料后,舆论风向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原本质疑的群众们,纷纷为团队点赞加油,网络上充满了对他们的赞美与支持之声。那些曾经被谣言误导的人们,也纷纷为团队的坚持与努力所感动,转而成为了项目的坚定支持者。当天下午,装载着挖掘机器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向施工现场。刘岗静静地站在实验室门口,目光坚定地看着远去的车辆,看着那扬起的尘土渐渐消散在空气中。他的心中,感慨万千。科技团队办公室的墙上,那张被汗水浸湿、满是褶皱的研发计划表,依然醒目地挂在那里。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数字,都记录着这群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在重重外部压力下,为项目点燃的希望之火。而在前方等待着的,不仅是那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智能设备,更是整个家园能源新生的曙光,是他们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美好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