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87章 大观园,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南溪仁,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吃过了饭,几个老的给医院食堂提了些意见。

老史虚心接受,表示一定改正:“说完没?说完给你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不?让孩子睡会儿。”

“直接看看房子吧,”周妈说:“不就在后面吗?那屋里有东西没?”

“你老人家说要有那就肯定得有,”

老史笑着说:“那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走吧,我感觉那小院儿你们住肯定能舒服,我都动心了,就是春花不干,她非得要住楼上。”

“住楼上得劲儿,”周可人说:“站的高看的远,上厕所洗个澡什么的也都方便,这几年得带孩子你不知道啊?”

这话说的是,住平房弄的再好也确实没有楼上那么方便,最起码你就不能把厕所弄在卧室里,上厕所还是要起来出门的。

张铁军家的园子不能算,他那个是新建的,不是改造,可以自由设计。

老房子修缮改造就不行了,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得考虑老建筑的稳定性还有局限性,这不光是墙体和空间的问题。

再说每个人的爱好和想法也确实都不一样,有些人对平房老宅的就是喜欢不起来,这也不是毛病。那就不住呗。

老史给老丈人丈母娘准备的是一座临水小院儿。

因为园子有公共部分,还被产后科给切出去一块,剩下的住宅本来就不多,能看到水景的只有一座半。

那半个是只有一面挨着水。

院子是经过改造的一进院,没有倒座,院门就在当中,一进来是个小天井不大,也就四十来个平方的样子,三面围房。

整个院子掩映在高大的树木当中,坐北朝南,坐在院子里开着院门就能看到湖面和湖心的凉亭,这个角度相当舒服。

就是不管从哪边的大门进都需要绕一点儿,要穿过曲曲弯弯的青石路和假山盆景,顺着湖边小径走进来。

车是肯定开不进来的,车子要么停到医院的停车场,要么停在北门边上,那有个小停车场。

“这院子好不?爸?”老史和周爸显摆:“这可是我精心给你们挑出来的地方,你看看这小景儿,像不像住在花园里?”

“那边上是产后科?”周妈站在院子门口往四边看:“能听见里面孩子哭不?那要是有个十个八个孩子还活不活了?”

“听不见,这边上是康复中心,住院还在那边儿,外面这边转过去有个小胡同,里面都是住家,肯定清静。”

“那还行,这地方瞅着确实是挺打人儿的,风景好看,没事儿出来就在这溜达一圈儿挺好。”

“那必须的。这边这么走过去,绕过湖就是医院了,那有个角门,过去一直走就是住院部,这边从这么出去是东门。

北门是走车的,你们来回不从那边走就行了,有点远,得这么一直穿过去。”

“买菜逛该啥的方便不?”周妈关心粮食和蔬菜的问题。

“从北门那开始往东到马路边上,这么弯过来,都是医院的门面,租出去做买卖开店的,卖什么的都有。

将来马路对面也都要弄门面。

你顺着这条马路走下去就是咱们的城市广场,超市商场都有,也就有个五六百米吧。

不过你俩平时就逛逛,买什么东西你和我说一声,我给你们送过来,省着你们自己拎还沉,直接就在食堂吃也行,还省着做。”

“那可真成了养老了。”周爸就笑。

周妈斜了周爸一眼:“不养老你做过几顿饭?以后都你去买菜。”

“行,当溜达了,也不远。”

“那就这么定了呗?来进院看看,看看里面,看看还缺不缺什么东西。”老史招呼大家进院子里面。

四十个平方说起来不大,但是做为天井院子的话其实也不能说小了。

小院里青砖铺地,边上挨着回廊有半圈土地种着花。

想种菜的话把花拔了就行了,想种啥种啥,这点地种菜也足够老两口吃了。

老两口这屋瞅瞅那屋看看,感觉都挺满意的,也没有什么好挑的。

几个孩子已经困了,老人也要午休,直接弄进屋去睡下,屋里什么都有,都是新的洗晒以后铺的。

这房子原来的规制有点高,连窗棱子都是雕花的,看上去相当漂亮。

老史也有午睡的习惯,结果一大帮子人就剩下张铁军张铁兵和杨健三个人了在那互相打量。

“走吧,咱们去那凉亭里坐会儿。”

三个人出来顺着湖边的青石路绕过去,来到湖中间假山石上的凉亭里,还别说,站在这边往四周看还挺不错的。

这里的景观应该都是人造的,不过三百多年过去了,岁月沉淀了时光,四季抹去了沧桑,一切早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这个时候眼里的山就是真的山,眼里的石就是天然的石,眼里的水就是大自然的一泓清灈,丝毫不见人工的匠气。

就连假山石壁的转折都是那么的圆润天然不露痕迹。

湖边的回廊弯曲蜿蜒,恍惚间好像连通着历史的时空。

祼露在外面的苍虬的树根证明着大自然的伟大伟力,一切的人力最终都也只不过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这座园子具体建于什么年代其实已经没有记载了,反正很久远。

康熙二十九年的时候,这个园子就已经存在了,被康熙赏赐给了第四代礼亲王爱新觉罗杰书,于是被称为礼王园,礼亲王花园。

礼王园也是海淀这边最早建起来的园囿。

又因为皇帝常年流连在畅春园,官员们为了上朝方便也开始在这里建起了别馆居住,随后,在此地建园子就成为了一股子风尚,

礼王园就是一座花园,园子里养了一些观赏动物,算是别馆或者消署游玩的地方,不是住家宅院。

礼亲王府建在西皇城根南街,占地小两百余亩,现存的只是一部分。

这个礼王园的名字,其实是老百姓叫出来的,是俗称,它有自己的名字,而且赫赫有名……大观园。

你没看错也没听错,就是大观园,红楼里的那个大观园就是以此处做为模版写出来的。

八四年,为了拍摄红楼梦电视剧,剧组在右安门内南菜园建了一座大观园,是根据书内的描述又进行了一些,呃,加工。

这个大观园可比实际上的大观园要大多了,差不多得翻了两倍,里面在原书的基础上添加了不少这些人认为应该有的东西。

当个公园看也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大观园边上还有个陶然亭公园,是五二年建的,不过基本上保留了康熙三十四年所建的陶然亭和慈悲庵的大部分原貌。

陶然亭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名字取自唐代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四大名亭分别是,湖南长沙爱晚亭,安徽滁州醉翁亭,浙江杭州湖心亭和京城太平陶然亭。

爱晚亭取自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现在亭上挂的那块名匾是教员亲笔所题。不过这名字是清代改的,原来叫红叶亭。

醉翁亭就不用说了,上学的时候都背过,还是全文背诵。

湖心亭的出名据说是因为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不过这个只是传说,湖心亭是在湖心塔的北塔基上建起来的,文人骚客们常聚于此,后来乾隆又给题了诗。

陶然亭其实就是个随手建的小亭子,但是它周围原来全都是名胜古迹,成了看风景的最好的地点,于是就出名了。

所以你看,由物及人,要么你就要早,要么你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么你有背景,要么你的身边全是能人。

八五年的时候,陶然亭公园扩建,在公里西南角上建了个园中园,把其他三大名亭都给复制了一个,还仿建了其他十几座名亭。

还是挺值得去一趟的,风景确实好。

不过你在陶然亭公园里走遍山间水畔也没看到陶然亭,不要感觉奇怪,因为陶然亭虽然叫亭,但它其实不是亭子,而是一座敞轩。

而且它也不在山上和水边,所以大部分来到这里的人明明穿亭而过了都不知道,还在到处找。

说远了。

大观园在咸丰十年的时候被八国联军烧了,里面的东西被抢掠一空,然后在光绪十四年进行了重建,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到民国十八年,最后一任礼亲王爱新觉罗濬铭把园子卖给了同仁堂老乐家,改名叫乐家花园。

四九年,乐家把花园捐出来做为了八一学校的宿舍,后来七十年代又被几家单位做为宿舍使用,被毁改的乱七八糟的。

八十年代单位上都建了宿舍楼,人都搬走了,这里就被荒置了,直到东方过来接手,进行了全面的修复还建。

但实际上现在留存的这一部分也就只是当初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了。

这会儿树木已经冒出了绿意,湖水已经完全解冻,整个园子显得有些生机盎然的,虽然花还没红叶还没绿,但是已经很漂亮了。

就是有点冷。

三个人在亭子里坐了一会儿,张铁兵看了看杨健:“我感觉咱们还是回去找个屋躺着吧,你说呢?”

“我感觉行。”杨健也冷,赶紧点头表示同意。

“不是,你冷不?”张铁兵问张铁军:“说实话嗷,别硬挺,不值当。”

张铁军伸手在张铁兵头上搓了两下:“冷。”

“那还扯啥?美丽冻人哪?回。”张铁兵晃了晃脑袋带头往回走。

话说这小子上了大学以后这个头就开始起跳了,这会儿已经至少有一米七出头,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到张铁军胳膊肘的小嘎豆了。

三个人溜溜达达回了院子,现在应该叫周家小院。

标准的四合院虽然只是一进,那房子也不老少,正房就有两大两小四间房,中间是大客厅,东西两厢各有三间房带一间客厅。

厨房餐厅在东南角上,西南角是卫生间。

正面的院墙是青砖花墙,门是蛮子门,就是那种带飞檐斗拱的双开大门,有遮雨檐,门里带花厅,顺墙的窄廊连着房前的游廊。

蛮子门是四合院大门的一种,规制比较低,一般来说是商人富户家里使用的大门,比寻常人家的如意门随墙门要高一档。

那为什么叫蛮子门呢?一听就感觉不是什么好来路。

有人说是武勋家的门,不是,蛮子门是元代才有的,指有钱的汉人家里的大门,那时候汉人是‘南蛮’,是四等贱民。

三个人进了院儿放轻了脚步,随便在西厢找了个空房间就钻了进去,果然比外面要暖和多了。

这个时候还没停气,屋子里和外面完全是两个世界。

两点过一点儿,午休的睡醒了,孩子们也醒了,小院里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铁军,我直接就住这头了,让小秋也住过来呗,行不?”周可人看到张铁军就来了这么一句。

“问我呀?”张铁军瞪大了眼睛:“这事儿我说了算吗?这不得看小秋自己的打算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四合院:开局概念技能开辟空间

暮气青青

异界:开局网购技能,买下兽耳娘

忆梦彼方

融合后的盗墓世界

认真想

穿成万人迷舔狗,每天都在修罗场

安漫漫

华娱:我能梦见未来

带露水的橙子

江湖话事人

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