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 回回营
南溪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4章 回回营,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南溪仁,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煮饺子比较快,还连菜带饭的好吃又方便。
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年前年后都喜欢没事儿就包一些冻上,等过年不想动了煮点就吃,省心又省事儿,来了客人也不失礼。
上车饺子下车面嘛,饺子是北方待客的高食,面条是迎客的良食,即是吃食也是祝愿。
这几年在咸甜之争之上,又多了个饺子之争,因为大年晚会总要包饺子这事儿撕成一团。其实完全没必要。
吃就吃,不吃就不吃,东西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各地的风俗也都应该尊重。
其实南方过年吃饺子的地方也不能说少,主要是现在的年轻人比较计较这个,好像吃个饺子把他们伤害了似的。
事实上,哪里都有吃的也都有不喜欢吃的,多正常点事儿,也就是偏北吃的多一些,偏南吃的少一些。
你说四川不吃,他说广东不吃,又有人说湖南江苏不吃,那就真的对吗?
谁也代替不了别人,更代替不了一个地区,不是你家不吃就是所有人都不吃,更不是你家吃了就是家家都吃。
那个把饺子倒在桌子上抓着吃的,他能代表东北吗?不能,甚至他都代表不了他们村儿,就那样的本村人都得揍他。
一样的道理。
四川广东湖南江苏还有很多南方省份也有过年要包饺子的人家,怎么就不行吗?吃嘛,想吃啥吃啥,自己喜欢就行了。
争啥?你争了他就不吃啦?是吧。
和和气气的,爱吃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说话的功夫,饺子就煮好了,张铁军给嫂子调了蒜酱拿了筷子端到桌子上。
“你不吃啊?”
“我不饿。”
“陪我吃。”
“……行吧,你赶紧吃吧,我自己拿。”张铁军去拿筷子,想了想又切了盘香肠。
“你真一点酒也不喝呀?”
“不喝,你想喝就喝呗。”
“那我少喝一点儿白酒,你嫌有味不?”
“不烦,我烦的是喝大酒。我给你拿吧。”
张铁军又起来去找酒。老张家虽然都不能喝,但是家里酒还是有的,白酒果酒啤酒都有,偶尔谁来兴趣了就摆弄点儿。
像张凤和周可丽就都会时不时的馋酒,小柳偶尔也整一杯。
再说还有老太太呢,她虽然喝的不多但是天天得有,一天二两酒是不能少的。
“那个学校旧址你拿过来最合适,”
吃了几个饺子,嫂子又把话题说到了这事儿上:“现在他们用就是在破坏,到时候你可以把你的办公室搬过来。
现在你办公室设在那边儿多少还是有点不合适了,不如就搬出来把那边都留给公司用。
那一片儿除了学校就是七机部那栋楼,你把它拆了恢复成原貌,也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你说呢?
我感觉现在说到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第一件事就应该把它们从单位手里掏出来,就他们最能祸害了。
边上的厂子其实最简单,本来市里现在也在往外迁,直接弄走就行了。
小学你说不用动的话,那就剩下个驻京办了呗,其实他们也好弄,给他寻摸个比这大的地方他乐不得的搬家。”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事儿了?”
“你要是把这一片儿都弄下来好好修修我就在这弄个院子呗,固定的,省着来京城四边不靠的,去哪都感觉是外人。”
“其实这里面最麻烦的是那个家属院儿,”张铁军说:“估计谈都不和你谈,一点招没有。”
“又没有几家,一共才多少户?”嫂子看了看张铁军:“这有什么难的?你二环里不是也有房子嘛?给换成大的,你看他干不。”
实业公司在二环里确实有房子,不是四合院,是楼房,还是刚来的那个时候建过一点儿。
不过实业公司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在宣武和崇文,正经四九城这边儿只有挨着东二环这边儿挨着医院那片儿。
“你感觉他们能干啊?这些老京城人对这个位置的较真儿太邪乎了,我感觉不大好谈。”
老京城人,指的是四九城这一片儿的老居民,在他们眼里崇文宣武都是城外乡下,只有东城西城才是京城。
尤其是景山故宫那一带,真的,别看人家十几口人挤那几十个平方,你给他大房子他不要,看不上,人家要住‘城里’。
年轻人其实还算好商量,岁数大的说一说就要和你玩命那种,一副要么你弄死我,要么就按我的要求做的架式。
他们的要求到是也不高,就是按户口本给楼房就行了,地址就是东西城,在皇宫边上也行,不挑。
京城普通百姓人家家里可能别的东西都不多,就是户口本多,也不知道是谁给挑的头,杂院人家就特别愿意分户不分家。
从八十年代末到这会儿,多了不敢说,一个大杂院里拿出来一百来个户口本都不算什么大事儿。
好家活一个院儿就是起码一栋楼,还得是高层的。
这还是以过去的大家府宅形成的杂院,还有一种五六十年代的家属院形成的杂院儿更复杂,几百上千户都是小意思。
杂院儿之所以叫杂院,第一就是产权复杂,公有的私有的绞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公有的往往又是好些单位叉在一起。
这里面最能搅活的就是这些模模糊糊的公有产权了,老百姓生活条件差日子过的苦他们管不着也不想管,但是你想动,那就都跳出来了。
事实上,大多数难缠的事儿啊,都是公家单位搞出来的,老百姓哪有那么多事情。
麻烦就踢皮球,责任就推干净,好处就必须要。
这些人做正事不行,最擅长的就是搅活了,不管什么总想拿到点甜头,拿不到就给你搅黄,反正个人也没啥损失。
“这算什么事儿?”嫂子摇了摇头:“公产户其实最好答对,别和他们私人谈,直接找单位下个文就行。
公产户解决完以后其实事儿就解了一大半了,没有搅事精什么都好谈,上楼他不想啊?又宽又大又供暖,谁傻?”
这就是视角不同的问题了,张铁军毕竟是从底下爬上来的,还是有点缺乏一些意识,而这些意识对嫂子她们这些人来说只是常识。
玩官面上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算是本能反应。
“以后你遇到这些事儿就和我说,没必要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再说我还拿着你的工资呢。”
嫂子带着点嗔怪的看了张铁军一眼。
“行,以后都找你。”张铁军笑着点点头:“那这事儿就交给你?”
“嗯,交给我吧,开化之前给你搞定……那你怎么奖励我?”这话就有点拉丝儿了,一出口屋子里的氛围都变了。
这段时间都只能看着吃不到,确实是馋了。
“吃饭吃饭。”张铁军还是不擅长说这些话,有点扛不住,尤其是嫂子这种熟透了的女人那种毫不掩饰的目光。
嫂子就笑,脸上被饺子的热汽儿给薰的泛起了粉红。
“对了,你有,你能不能抽出来点时间?过段时间吧,我大姐想和你见见……行不?”
张铁军摇了摇头:“不合适,还是算了吧,让她在那边好好发展就好,她做的挺好了,也不需要别人做什么。”
“你知道啊?”
“我肯定知道啊,你也不想想我是干什么的,我想了解谁了解点什么事情很难吗?”
嫂子漂亮的大眼睛在张铁军脸上留连:“大特务头子。你不许调查我哈,跟你急眼。”
“那你就老实点儿,听点话,好好做你的律师,多参加一些基金那边的事情。把孩子教好。”
“说的像那什么似的,我怎么了嘛?真是的。我想把孩子送国外上学,好不?”
“没必要,如果你真想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而不是浮于钱财的话,最好是不要。”
“你是不是对留学这事儿比较抵触?我感觉是,为什么呀?”
“不是抵触,也不是反对,”张铁军摇摇头:“……不同时代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现在和过去是完全不一样的。
过去,那些心怀志向的人出国,是抱着学夷之长投效祖国的心愿,虽然也有一部分没有回来,但是回来的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不可复制的。
现在的环境都已经变化了,不管是我们还是外面都已经彻底的改变。
现在所谓的外学还能不能拿回来起到什么作用还不好说,但是现在的人的思维是已经变化的了,尤其是年轻人。
现在国外的情况,包括社会情况和教育,科研的现状我不知道你了解多少。
我还是了解一些的。
咱们这些年不知道为什么都在琢磨着把孩子往外送,从官员到百姓都在这么想,就好像送出去再回来就能成为人才似的,就能大把赚钱了。
还有学校,我们的一些大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强烈,甚至已经把这个当成了办学的宗旨,是感觉骄傲的所在。
这种风气已经达到了畸型的势态,从心理到行为的畸型。
从我的角度来说,如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在拥有成熟的正确的三观的情况下,出去看一看了解一下还是有好处的。
但是孩子,年轻人,他们是成熟的拥有了正确三观的人群吗?明显不是。
那他们出去了以后能学到什么呢?我敢肯定不是学识,而是思维上的,思想上的,行为上的改变甚至是扭曲,这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就是被有心人利用,利用他们的身份来做一些事情达成一些目的,不一定是政治上的,现在玩的也不是政治。
咱们有句老话叫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没有强大的心态和定力,出去干什么?学什么?
姓自由?吃大麻还是开群趴?
是个人至上的思维还是不择手段的处事?还是挥金如土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出去了首先接触的就是社会,你想让他学什么?”
嫂子就噘嘴:“让你给说的,要是这么坏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想尽办法要出去?”
“那就得看是干什么的了,有些人是打造退路,有些人是转移财产,有些人是奋斗,有些人是跟风,你是哪一种?
反正据我了解,出去的人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人才,出去基本上就不会回来了,一类是庸才,就会考试其他平平无奇。
还有一类是奇才,除了学习研究其他都行,吃喝嫖赌坑蒙拐骗一学一个通透,在国外根本混不下去只能回来呼风唤雨。”
“为什么人才回不来?”
“心态和思维的转变,在这方面老外是相当擅长的,也相当舍得。咱们的国情决定了在某些方面的巨大差异。”
嫂子仔细琢磨了一会儿,慢慢点了点头,她是个极其聪明的女人,能听懂张铁军的意思。
“那我听你的,怎么奖励我?”
“……”
“呸,大老爷们家家的,敢做不敢当。”
“你是不是欠揍?”
“那你揍,别光在嘴上说。”
“你吃完啦?”
“嗯,吃不下了,想吃点别的。”
张铁军起来收拾桌子,把剩下的饺子放进冰箱,蒜酱用碗扣上,筷子和酒杯放进洗碗池,回头看了看嫂子:“你没多吧?”
惹来一个大白眼儿。
酒不醉人人自醉,抽刀断水水更流,没招的事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