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植树造林
南溪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23章 植树造林,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南溪仁,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座全新的生活区并没有建在工厂附近,而是座落在金州亮甲店。
亮甲店是个镇。
亮甲店这个名字不管是听起来还是看上去,都会略显怪异了一些,有点像某药厂的冠名,但肯定和药厂没有一丁点关系。
这个名字流传比较广远,据说是来自唐代。
辽东地区有很多地名都是唐代传下来的,这个到是不稀奇,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和唐王李世民有点关系。
但是具体是真是假那就谁也不知道了,也没地方调查去。
像丹东凤凰山,凤凰山上的箭眼,还有连山关,下马塘,南坟,相传都和唐王东征有点关系。
下马塘据说是唐王大军在此休整的时候,李世民的战马被蝈蝈咬断了肚带,害得唐王落马,于是就得了这么个名字。
下马塘没有蝈蝈,据说就是因为这件事儿。
南坟是因为有一座公主坟,不知道是哪个公主随军到此,病薨了。不过那座坟到是真实存在的,坟边上有几棵不知道多少年的大松树。
原来在西山根上那里有几座烈士墓,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过来祭奠英烈,来回都要从那座公主坟边上经过。
南坟有不少兆姓和陈姓的人家就是当时留下看坟的家仆,的后代,有家谱为证,这事儿是真的。
而这个亮甲店呢,就是唐王大军东征的时候,亮甲于此……官兵在这晒过盔甲。
这样的名字其实不只这一处,京城那边也有个亮甲店,说的是北宋杨业驻扎在那里抵抗契丹,也是官兵晒甲的地方。
那边附近还有个望儿山,传说是余太君曾站在那里看杨六郎大破敌军。
杨业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杨六郎本名杨延朗,也是真实存在的,一家子都是陕西神木人。不过杨家将那就是小说了,不必当真。
就像三国志是真的,但是三国演义就是小说,这个得学会分辩,别总拿小说当历史。
我们可以赞赏桃园三结义,但是你不能拧眉瞪眼的说历史上有桃园三结义,可以佩服五虎将,但不能以为历史上真有什么五虎将。
亮甲店原来就是个屯子,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很久,不可考证了,民国的时候这里被划成了区,从此就站起来了。
五六年撤区划乡,这才有了亮甲店镇。
五八年以后叫了二十多年的公社,在八三年建乡,八四恢复镇建制。
乡和镇是不一样的,大概来说就是乡是以农业为主,而镇有工业。镇的经济基础要高于乡。
亮甲店镇在青云河青云水库以北,水库对岸是得胜镇。
生活区就挨着青云水库,在亮甲镇柳树村东都屯,整个小镇就建在水库边上,傍水而立。这边没有山,依不着。
屯子在东北是比较常见的地名,特别多,其实就是村子的意思,这个名字来源于明代的军屯和民屯。
军屯是军队驻地,民屯就是圈一些人种地产粮供应军屯的。
到清朝的时候,因为没有战事嘛,旗人无事可做调皮捣蛋的比较多,还有那些犯了事的大臣家族要治罪,就都被弄到东北来种地屯粮。
当时屯粮这种处理方式还是比较温和的,狠的都发配到宁古塔去了,到了那边是要披甲为奴的。
到一八六零年,迫于沙俄殖民东北的压力,清朝把严防死守的东北祖地向老百姓开放,允许老百姓到东北开荒拓田生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闯关东时期。
后来随着殖民,东北发展的越来越快,成为了亚洲最富裕的重工业地区,来的人就更多了。
人越来越多,于是屯子也就越搞越多了,整个东北到处都是,屯子的成分越来越复杂,成为了聚居的意思。
所以说东北的汉族祖上都在关里,关里关外是一家。
关里的人越聚越多,大家为了生存各展手艺,于是就有了遍及各处的大车店,榨油坊,酿酒的烧砖瓦陶器的等等。
这些就是除了屯子,东北比较常见的其他地名了,什么什么店,油坊,粉坊,烧锅(酿酒的),什么什么窑。
还有窝棚也是一样。
那时候刚过去的人建不起房子,就弄个窝棚住着,就和申城那边的地滚龙是一个意思。为了区分,叫窝棚的地方前面就都要带上姓。
还有叫什么炉的,一般是指铁匠家。
至于什么头道河二道沟奶头山屁股岭韭菜峪五棵松这些,那就是纯地名了,查数呗,看着像什么就喊什么,慢慢就叫熟了。
另外还有叫堡的。
这种地名出现的就比较晚一些,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一个堡就是一大户人家,为了安全建成石堡土堡防匪防患。
这个地名并不是东北独有,关内很多地方也都有,都是一个意思。比如柳堡。都是过去一个家族为了抵御匪盗兵患自保的方式。
到了现在,不管叫什么其实都一样了,就是一个称呼。
东北农村和关内最大的区别就是,关内基本上一个村就是一个村子,但东北不是。
东北的一个村往往都会包括了周边的不少屯子堡子窝棚和各种店,坊,辖地普遍要大于关内的村。
像这种村子下面的屯堡店坊窝棚,过去叫小队,现在叫村民组。
生活区一共占了柳树村的三个村民组,还有泉水村的一点地方,是一个η型,围拢在青云河水库的东北角上。
青云河水库就像一个镜像的对勾,生活区就扣在勾尖上,距离厂区还有几公里的距离。
从市里过来去厂区的时候还注意不到,就是远远的看着那里是一大片树林。
钢厂这两年组织水库周边的几个村子的村民组疯狂植树,沿着水库的一圈往外种,屯子里,公路边,河边上,坝头。
就感觉是那种,只要有个地方就怎么也得刨个坑栽一棵,要不然心里不通快。
水库对面的得胜村都把树种到村子后面的山上去了。
之所以这么疯狂是因为种树不白种,活一棵给一块钱,这玩艺儿一个成年人一天怎么也能种个百八十棵的,活下来就是百八十块。
可别小看这百八十块,九六年这个时候的农民大部分一年到头也就是能挣个几百块钱。
之所以要加个‘活下来’的限制,是怕有些人为了多种多拿钱想歪招,如果没有这个限制他一天能你给种出来一万棵你信不?
反正鉴定这个的时间也不需要多久,有个一个来月就能确定,也就是种树的钱一月一结这么个意思。
因为种树,一个村的屯子之间都抢起来了,最后不得不由村长出面给大家划片儿。
结果就是这两年多下来,从水库周边到新厂区那边,这一段十多公里的空间,出现了一大片足有八公里宽的林区。
一百多万棵树,成活率达到了九成五以上。
车队经过的时候,张省长……不是,现在得叫张书记了,还有点惊讶:“这边绿化工作做的不错呀,这树一看就是新种的,这是种了多少?”
这几年国家已经开始关注绿化问题,各地都在抓植树造林工作,是政治任务。不过大多数地区都是把工作做在了纸面上。
数据年年涨,山是越来越秃。
“现在的数据是截止到去年冬,有一百多万棵,今年开春以后的数据还没有统计,不过一会儿到钢厂问一下就行,他们有。”
“为什么钢厂有?”
“呵呵,这一片的绿化是钢厂搞的,钢厂买的树苗雇当地农民栽,我们这头也是跟着借光了。”
老张头笑起来,点了点头:“你们这也算是走狗屎运了。既然人家把树种了,你们一定要发动力量保护好成果,要保证成活。”
“是,我们已经责成林业局在做相关工作了,保证万无一失。”
老头扭头看向张铁军:“铁军,这事儿是你让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