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6章 佛学,短篇小说集合1,朱华民,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总印禅师并没有高谈阔论那些深奥的佛理,而是以禾、麦、豆为例,向僧人们阐述禅修的真谛。“禾、麦、豆,乃世间常见之物。”总印禅师缓缓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感染力,“它们在田间生长,经历风雨洗礼,最终成为人们口中之食。禅僧修持,亦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佛法并非遥不可及的虚幻之物,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禅师拿起一粒麦子,放在手中细细端详。那粒麦子在他的手中显得如此渺小,但却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你们看这麦子,它虽然渺小,但却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它在土地上生根发芽,吸收阳光雨露,历经无数个日夜,才成长为如今的模样。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积累,在平凡中领悟真理。”
僧人们听了禅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们看着手中的念珠,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总印禅师接着说:“大众喜欢,离不开这三宝。禅修不仅仅是在寺庙里念经打坐,更是要在世俗的生活中践行佛法。吃饭时专心吃饭,感受食物的美味;睡觉时安然入睡,享受休息的宁静。这就是禅修的实践性和日常性。”
僧人们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意识到,禅修并不遥远,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在另一个寺庙里,宝云禅师正在与一位僧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僧人年轻而聪慧,他的眼中闪烁着对真理的渴望。他问道:“什么是不言之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宝云禅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汝口在什么处?”
僧人一愣,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无口。”他以为“无口”便是内省自性的表现。然而,宝云禅师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那声叹息中充满了无奈和惋惜,仿佛在为僧人的执着而感到悲哀。
宝云禅师接着问道:“用什么吃饭?”这一问题让僧人陷入了沉思。他低下头,看着自己的手,意识到自己过于执着于“无”的概念,反而迷失了自我。在修行的过程中,过于僵化的方法让他失去了对自性的正确认知。
宝云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修行并非一味地追求虚无,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不能被表面的执着所束缚,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的声音柔和而坚定,如同一盏明灯,为僧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僧人听后,恍然大悟。他抬起头,看着宝云禅师,眼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他明白了在修行的道路上,保持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是多么重要。不能被固定的方法和观念所限制,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