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1章 人类知识的本质与哲学探讨:多元视角的深度剖析,短篇小说集合1,朱华民,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4.目的因
目的因体现事物存在的目的。青铜雕像的目的因可能是为了装饰、纪念或者表达某种艺术价值。在生物领域,动物觅食的目的因是为了获取能量维持生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目的因是制造有机物质以供自身生长。
五、人类认识的界限、道德自主性和审美判断力:康德哲学的思考
(一)人类认识的界限: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的事物,而无法触及本体界的事物。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到物体的外观、声音、温度等现象,但对于物体的本质,即自在之物,我们难以直接认识。康德通过先验范畴和先验感性论来解释这种认识界限。先验范畴如因果关系、实体性等是人类思维先天具有的概念框架,我们借助这些范畴来整理和理解感官经验。先验感性论强调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先天形式,我们对事物的感知是在时间和空间的框架内进行的。
(二)道德自主性:康德的道德哲学
1.道德自主性的本质
康德主张人类具有道德自主性,即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地选择道德行为。这意味着个体在道德决策时,不受外部环境或本能欲望的完全支配。例如,在面临是否诚实面对错误的抉择时,一个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会依据内心的道德原则做出决定,而不是仅仅考虑逃避责任可能带来的利益。
2.道德律与实践理性
康德提出道德律和实践理性来阐述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标准。道德律是普遍的、绝对的道德原则,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道德律基于人类理性而产生,适用于所有人类个体,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实践理性则是人类运用理性遵循道德律的能力,通过实践理性,人们能够将道德律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二)审美判断力:康德的美学思想
1.审美判断力的特质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功利性的、基于情感的判断。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时,我们的判断不是基于物质利益的考量,而是源于内心的情感体验。例如,当我们观看一场绚丽的日落时,我们被其美景所打动,并非是因为日落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物质收获,而是因为它唤起了我们内心的美感。
2.崇高的审美范畴
康德提出了美和崇高这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美是一种和谐、令人愉悦的审美体验,例如一幅色彩协调、构图精妙的绘画作品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崇高则是一种超越人类感官和理解能力、使人产生敬畏感的审美体验。比如,面对浩瀚无垠的星空,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伟大,这种体验就是崇高。
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矛盾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涵盖生产力、生产关系、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诸多方面,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社会意识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思想观念。例如,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主要依赖于土地和人力,生产关系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当时人们的等级观念、家族观念以及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拜等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这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在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不再适应,从而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渐加剧,如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这一矛盾推动着社会不断变革,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人类知识的本质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哲学问题,不同的哲学流派从各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和个体构建性;柏拉图的理念论促使我们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和四因说为理解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提供了全面的框架;康德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界限、道德自主性和审美判断力方面给出了深刻的见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