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百鸟朝凤笛?心旷神怡?醉卧红尘不在酒1,短篇小说集合1,朱华民,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山间墨潭寺有位年轻画僧妙音,痴迷于绘制瀑布飞虹。某日他跪在老住持面前,捧着被暴雨损毁的画作泣道:\"三年心血毁于一旦,弟子实在难以释怀。\"
老住持拨动茶碗中漂浮的樱瓣,任其随水纹旋转:\"且随老僧去观瀑。\"
潭边古松下,老僧指着轰鸣的瀑布问:\"你画中千尺白练,可曾见其下静潭?\"妙音凝神细看,惊觉翻腾水雾中,倒映着纹丝不动的山影。老僧将茶碗沉入激流,碗中樱瓣竟在漩涡中心安然悬浮:\"瀑声如雷是动相,碗中樱定是静相,可知动静本无二致?\"
归途遇山民葬母,孝子哭嚎震天。老僧拾起坟前摔碎的陶罐,将碎片拼成莲花状:\"你惜画如这孝子惜母,然樱花七日便谢,陶罐百年终碎。昨日你为画虹强留暴雨,不正如执意留住将谢的樱花?\"话音未落,残阳将碎陶映出琉璃光华。
深夜妙音在禅房重铺宣纸,墨汁却泼染半幅素绢。正欲撕毁时,忽见墨痕似老僧衲衣褶皱,遂顺势绘出云中坐佛。晨钟响起时他恍然大悟:所谓\"毁画\",不过是执着\"能画的妙音\"与\"完美的画作\"这对幻影。
三年后,妙音展出《瀑心樱》系列:有孩童在瀑下岩石捉蟹的野趣,有山洪冲垮画架的混沌墨迹,最终卷竟是空白宣纸题着\"满潭星月本无痕\"。此时他已懂得,真正的圆满不在笔墨,而在看瀑时衣袖沾湿的清凉。
动静一如:瀑布轰鸣(动)与静潭倒影(静)看似对立,实则互为依存。正如《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动与静都是法性展现的不同面相。
唯识观:妙音最初将\"画家\"与\"画作\"视为真实存在的主体与客体(能所双执),实则二者皆是心识投射。如同镜中映月,月非真月,镜亦非实。
无常观:通过陶罐破碎的意象,揭示\"诸行无常\"不是消极的宿命论,恰是让我们在樱花将谢时更懂品赏其美,在画纸染墨时发现新的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