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章 李斯之才,趣谈老祖宗那些事儿,刘致远,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斯暗中留意韩非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发现韩非果然心系韩国,虽对秦法的精妙之处多有赞誉,言语间却流露出对韩国命运的担忧与不舍,且在与秦国诸臣的论辩中,隐隐有倡导六国合纵以抗秦之意,试图以唇枪舌剑为韩国寻得一线生机。李斯深感韩非留之无益,若任由其在秦国施展影响力,必将会对秦国的统一大业造成阻碍,遂向嬴政密奏:“大王,韩非之才若不为秦用,若归韩或往他国,必为秦国大患。其才智足以洞察秦国之战略谋划,一旦为敌所用,秦国之前途堪忧。”嬴政经不住李斯的反复劝谏,心中的疑虑与担忧逐渐被放大,终下决断,将韩非下狱囚禁,暂押于咸阳城的大牢之中,以防其生变。
韩非入狱后,李斯亲往探视。狱中阴暗潮湿,弥漫着腐臭的气息,四周墙壁斑驳,青苔丛生。韩非身着囚服,面容憔悴,头发凌乱地披散在肩头,但那一双眼睛依旧犀利明亮,宛如夜空中穿透云层的寒星,闪烁着不屈与智慧的光芒。
“李兄,”韩非看到李斯前来,微微抬起头,声音略显沙哑却依旧坚定,“你我皆为法家之士,同宗同源,何至于此?”
李斯神色略显复杂,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很快便被坚定所取代。他叹了口气,说道:“韩兄,身处乱世,各为其主。你之才学,我甚钦佩,然秦国大业,关乎天下苍生之命运,不容有失。我亦身不由己,唯有以秦国之利为重。”
不久,韩非在狱中自尽身亡。消息传出,李斯听闻此讯,心中五味杂陈,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但他很快便强压下内心的波澜,将心思重新转回秦国政务之上,仿若一台精密的机器,迅速投入到繁忙的事务中,继续为秦国的崛起而殚精竭虑。
在李斯的主持下,秦国修订律法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他召集秦国的律法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官吏,齐聚一堂,日夜研讨。对秦法的每一条细则都进行反复推敲、斟酌,补充完善户籍制度,使人口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优化田赋征收办法,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徭役征调流程,保障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受过度干扰。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秦国的律法体系更加严密完善,国家治理更加有序,政令得以通达四方,如臂使指。
同时,学宫在李斯的大力倡导与精心扶持下日益兴盛。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坐满了聪慧好学的幼童及有志青年,他们身着统一的学服,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向往。学宫内延请了各国的名师宿儒,这些老师们或白发苍苍、德高望重,或中年才俊、学富五车,他们悉心教导着学生们研习律法、兵略、农桑等各种技艺。学生们每日诵读经典,讨论学问,互相切磋,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精通律法、谋略的青年才俊从学宫毕业,充实到秦国的各级官府,为秦国的运转注入了新鲜而强大的活力,犹如一股清泉注入干涸的湖泊,让秦国焕发出新的生机。
对外,李斯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外交谋略与政治智慧,向嬴政建议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合纵联盟。秦国时而与齐国交好,派遣使者携带大量的珍宝丝绸前往齐国,言辞恳切地表达两国友好之意,使其在秦攻他国时作壁上观,保持中立;时而对魏、楚等国施加军事压力,陈兵边境,展示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辅以外交谋略,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前往两国,离间其君臣关系,迫使其割地求和,逐步削弱各国的实力,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悄然推移,秦国在李斯的辅佐下,国力愈发强盛,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朝阳,光芒万丈,对六国的优势愈发明显。各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已显露出衰败之象,内部矛盾丛生,君臣离心离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在李斯的精心谋划与不懈努力下,正缓缓走向不可逆转的结局。咸阳城的宫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帝国崛起的光芒,那光芒仿佛在诉说着秦国即将开创的辉煌时代,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篇章即将开启。而李斯的身影,也深深镌刻在秦国走向巅峰的历史进程之中,成为这段波澜壮阔岁月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能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着属于秦国的辉煌篇章,其功绩与影响,注定将被后人传颂与铭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