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3章 雍凉困局(3),三塑强汉,深山老僧,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何山继续解释。
“农耕需要大量青壮。从护民军中退役时,也才二十三四岁。他们返回家乡后,不仅不耽误娶妻生子,而且还会成为重要劳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此可以保持军队永远有刚刚从训练营出来的、经历过军事教育和忠诚教育的新鲜血液。
“诸公都知道,当前的传讯效率极低,一旦天高皇帝远,军队发生背叛,朝廷可能都需要很久才能知道。
“军队中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想背叛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服役接近五年时间的老兵,自然想回家务农,过上安定的日子。
“如此,更是降低了军队反叛的可能。”
这些内容,阁老和兵部的人都知道。
而此时三公九卿听了,却都是震惊得无以复加。
东汉以来,采用的是募兵制。有战事时就参与战争;没战事时,也不会遣散,而是由朝廷养着,成为常备兵。
这样的好处是军队的战力会一直保持下去,毕竟冷兵器时代,训练新兵最快都要一年以上。
当然,这样的弊端也很明显。
首先就是朝廷不能保留太多的常备军,否则朝廷供养不起。
其次,便是常备兵都是兵油子,劫掠百姓是家常便饭,连朝廷都无法杜绝。否则的话,朝廷就得拿出更多的钱粮进行安抚。
最后,常备军往往是只知领军将军,不知朝廷。如果领军将军要反叛,全军上下必然云从。
所以才有东汉时期的“换将不换兵”的潜规则。
任何一位高级将领带兵时间长了,都会让朝廷感觉不安。
比如“汉初三杰”的韩信为何一定要死?
刘邦已经年纪大了,而那时韩信才三十五岁。一旦刘邦驾崩,谁还能制住有威望又有能力的韩信?
哪怕在刘邦立汉之后,韩信便已经失去了兵权,可刘邦被围白登之时,仍然软禁韩信而不敢让他领兵前去救驾。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除秦始皇和唐太宗两人之外,其他所有的皇帝,最怕的都是将领拥兵自重。
而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冤死的将领,也大多死在“拥兵自重”这一顾虑之上。
而如今听了蔡成设计的兵制,他们突然意识到,护民军不仅有文化,懂军事,而且还都受过忠诚教育。
有文化,便不会盲从。哪怕有人想反叛,可能也不会得到上下将士的支持。
在真有人反叛之时,军中马上可以形成反对派。
而这些反对派同样懂军事,真要形成军事对抗,也能够与叛军分庭抗礼。
受过忠诚教育,便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心向大汉。
而且可能不等将士们退役返乡,他们的家中恐怕早就为他们说好了亲事,等他荣归故里,便马上成亲。
杨彪、崔烈等几人更是从《汉报》上得知,新兵出训练营补充至各个军团前,训练营都要请其家人前来为其送行,并叮嘱自家孩子,一定要多立战功,好日后荣归故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