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华国青年报》的转载
燃面不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6章 《华国青年报》的转载,科技革命,从1984开始,燃面不燃,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起初,鹏城大学的学生们都猜测电子大楼的网吧收费会高得离谱,所以没有多少人去用电脑。
可当每小时一元这个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的收费标准在学校传开后,网吧的一百台机器白天就再没空闲过,电子大楼外一度排队超过百人,对过路的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后来雷楼跟物业管理人员沟通了一番,限制了排队人数之后,才将排队的人妥善安置在室内。
网吧在学生群体之间火了之后,里面电脑装配的“鸿蒙” 系统一时间也成了他们热议的焦点,越来越多人了解到秦奕他们这个项目组。
与此同时,“乾坤” 培训班、“鸿蒙” 应用软件大赛以及理想基金这些和项目组相关的活动名声也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大家都踊跃报名、积极投稿。
这天,周瑾龙来到工位。
他像前几天一样,首先着手整理 “鸿蒙” 应用软件大赛的投稿。
尽管手下已经尽职地把那些胡乱涂鸦、一看就不是认真参赛的稿件筛选出去了,然而在剩下的稿件里,仍有一些颇具迷惑性的投稿。
比如,有份稿件煞有介事地描述要开发一款 “超级智能学习助手”,声称能自动识别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并定制专属学习计划。但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只是含糊其辞地写着 “让电脑自己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给出最好的学习方法”。
从专业程序员的角度看,这完全没有涉及任何编程逻辑与算法,甚至连基本的功能实现流程都没有清晰规划,一看就是对编程一窍不通的选手所写。
之前还有一份稿件,想要打造一款 “便捷出行神器”,号称能实时规划最优出行路线,可关于怎么获取交通路况数据、如何运算得出最优路线,仅用 “让软件搜索一下,然后选最好的路” 这样简单的话语一笔带过,全然没有体现出编程中至关重要的数据处理与算法设计环节 。
他将这些投稿再筛选掉之后,才能把为数不多的符合目前软件环境的正常投稿放到文件夹里后续供评审委员会审稿。
处理完大赛投稿后,周瑾龙像往常一样,开始翻看着手下整理的简报信息。
可刚映入眼帘的第一条消息,瞬间就让他惊得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迫不及待地将简报条目对应的报纸翻了出来,紧紧攥在手中,而后急匆匆地朝着秦奕的方向奔去。
虽说电子大楼的办公区域大幅增加,但秦奕依旧秉持着一贯的作风,没有给自己单独设立办公室。他与项目组的其他所有员工一样,都在同样大小的办公空间里忙碌着。如此一来,其他人想要来到他的工位,与他探讨问题,也变得十分便捷。
一路上,但凡遇到像方文这般相熟的朋友,周瑾龙都难掩内心的激动,一边疾步前行,一边兴奋地挤眉弄眼,压低声音却又难抑喜悦地说道:“嘿,你知道吗?之前秦总那篇《戴着面具的社会主义先行者》的访谈,被《华国青年报》转载啦!”
要知道,《华国青年报》作为国内青年组织最高规格机构发行的机关报,在广大青年群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是一份兼具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全国性综合日报。这份报纸始终立足青年视角,时刻关注着青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真切地反映青年的心声和需求,堪称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
秦奕的访谈能被这样一份极具影响力的报纸转载,无疑表明其中的观点得到了青年组织的高度认可,这怎能不让周瑾龙等人感到与有荣焉呢?
这不,听闻消息后,方文、李勇军、黎春寒、许莉几人瞬间就跟着周瑾龙,围到了秦奕的工位旁。就连平日里总是默默干活、不太起眼的胡玮武,也被这热闹的氛围吸引,忍不住过来凑个热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