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朝堂争论
土着与土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1章 朝堂争论,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土着与土猪,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政事堂。
盐定路这起事在政事堂引起了争论。政事堂蔡京、何执中、郑居中,签枢密院事侯蒙,另外还有主持这次调动的直学士蔡攸。
蔡攸说道:“童大人西北需要各路派出援兵。枢密院这次调兵西进,又不是只有盐定路,偏偏那里惹出事来,杨元奇怎么都有点跋扈。怎么能出兵拦阻友军通道。”
何执中说道:“盐定路经略司的折子已经上报,对事情就行了详细描述。枢密院这次调兵仓促,各方准备不足,是有混乱,这是情有可原的。环庆路、永兴军路调派军队和各类物资有接近三个月时间,盐定路却是短短的几天,最后安然出发,从这个方面说,枢密院和盐定路都是有功的。”这话是和稀泥,大家都没错,从结果看还是各家都有贡献。至于中间出点事,不就是两军对垒互相骂了一场?朝堂还经常开怼呢,何论几个军头对骂,手脚都没展开,至少没互殴不?!
蔡攸不好回这话,何执中作为副相,帮盐定路说话,也没说枢密院责任。大家都做得好嘛!
蔡京道:“关键杨元奇调四寨乡军和番军,他是知盐州,不是那些寨的寨主,多有不妥。”话虽然说得很轻,性质定的很重,这是私自调兵。
郑居中说:“四寨本就由扈三娘控兵,她身体有孕不能出发,杨元奇是他夫君,解释得过去。而且四寨事实并未离开驻地。”
蔡京知道他刚才的说法打击不了杨家。他要说的是后者:“不管如何,不过小事尔,杨元奇尽起四寨乡兵番兵,是为莽撞。盐州处于前沿,以杨元奇知盐州,我担心会有意外。”
郑居中这次明确反对:“盐州这个任职通过吏部和政事堂,蔡相此言不妥。”哪有朝令夕改的。
蔡京点头:“我也是这么想,朝堂刚刚给他这个机会,因一事罢免不妥。那就在出道旨意,要他谨慎守好盐州,还有白池。”蔡京要加上的枷锁是白池。白池是弃是守对盐定路整体防御不是大事,那更是一个杨家本打算采盐的地方。战时来说,杨家可以自由选择守还是弃,他们放弃白池都没问题。现在给他们一道枷锁,让杨元奇好好蹲着。
政事堂没再争议,这不是事,不就出道旨意要前方将帅谨慎嘛!
接下来的事朝堂争论更为激烈。
盐定路经略司因为仁多保忠西调,要求增补编制。签书枢密院事侯蒙在这件事上非常坚持,认为盐定路经略司的要求合理。
侯蒙在仁多保忠西调这事并未完全赞同,当时他的意见是调走一万足矣。只是蔡京、蔡攸还有西北那位童贯非常坚持,他没拦下。现在闹出杨家强行扣马的事,结合前方经略司各级官员反馈的消息,他觉得必须加强。
蔡攸反对:“作为客兵借调,战后回来就是。哪里有在盐州重组的道理?”这也是个说法,就是这一战后得什么时候?何况,在座的这些都是人精,以官家对童贯的信任,仁多保忠和盐定路闹得这么僵,到时候能不能回来难说。
侯蒙说:“蔡大人这个说法的确很多先例,不过就这事来说,何必把仁多家族军队拉来调去,这边编组一些就好。”
何执中道:“盐州之战,为了稳定盐州,已是大笔银子过去,仁多军队西调,还有万余老幼,也是一笔开支。现在又是一笔额外支出,却有不妥。”
侯蒙道:“这实际也省了西北三路的军费开支啊。”这话没意义,因为实际是西北军费只有加了,河西走廊战事,童贯现在还得官家和首相的支持,怎么减?!
蔡京说:“已是临时预制几笔开支,侯相,非是政事堂不支持。实在不行,明年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