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钱我有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5章 李鸿章,世界名人史,我有钱我有颜,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同治元年,暮春的上海,潮湿的海风裹挟着黄浦江的水汽,弥漫在街巷之中。一艘艘洋轮鸣着汽笛,缓缓靠岸,卸下一箱箱鸦片与新式枪炮。码头上,人来人往,苦力们扛着沉重的货物,步履蹒跚。
就在这片喧嚣中,一位身着官服,留着长须的中年官员,正眉头紧锁,眺望远方。他,便是李鸿章。
彼时,太平军在李秀成的率领下攻势迅猛,江苏、浙江等地大多沦陷,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富庶繁华,成为各方觊觎的焦点。
曾国藩举荐李鸿章组建淮军,东下救援。李鸿章临危受命,深知责任重大,却也看到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刚到上海,淮军便诸事不顺。这天,李鸿章正在军营中踱步沉思,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他皱着眉头,快步走出营帐,只见一名英国军官正对着淮军士兵指手画脚,满脸不屑。
“瞧瞧你们这操练的样子,简直就是儿戏!这样还想打仗?”英国军官操着生硬的中文嘲笑道。
士兵们涨红了脸,敢怒不敢言。李鸿章心中怒火涌起,但他强压着情绪,脸上堆起笑容,拱手道:“这位洋大人,还请赐教,西洋练兵之法究竟有何精妙之处?”
英国军官见李鸿章态度谦逊,挺了挺胸,滔滔不绝起来:“我们英军的队列、战术,都是经过多年实战打磨的。你们的士兵毫无章法,上阵就是送死。就说这射击,你们知道怎么精准瞄准吗?”
李鸿章一边听,一边微微点头:“原来如此,还望洋大人不吝多讲,我等正求进步之法。”
军官又讲了些队列变换、协同作战的要点,李鸿章听得认真,还不时提出问题。等军官讲完,李鸿章再次拱手:“多谢洋大人,今日真是受益匪浅。”
送走军官,李鸿章转身看向士兵,神色凝重:“大家都听到了,我们的差距不小。但只要肯学,肯改,就一定能变强。从明天起,咱们就按新法子操练!”
不久后,李鸿章便开始着手对淮军进行改革。他不惜重金,从国外购置先进的枪炮弹药,聘请外国教官,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士兵。
同时,他还注重选拔人才,提拔了刘铭传、潘鼎新等一批有勇有谋的将领。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淮军的战斗力逐渐提升,成为一支令太平军不敢小觑的劲旅。
李鸿章率领淮军与太平军多次交锋,虹桥之战中,淮军以少胜多,成功击退李秀成部。
李鸿章身先士卒,激励着士兵们的士气,从此在上海滩站稳脚跟。此后,他又指挥淮军攻克苏州、常州等地,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也让自己的声望如日中天。
随着淮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李鸿章的声望也日益高涨。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真正挽救大清,仅仅依靠军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兴办洋务。
这日,李鸿章在府中宴请上海的富商和洋行买办,酒过三巡,他放下酒杯,长叹一声:“诸位,如今这世道,列强环伺,咱们大清若不想被欺负,就得自强。可自强从何而来?我看,得从学洋人技术开始。”
一位富商皱着眉,忧心忡忡道:“李大人,这学洋人技术,谈何容易啊。机器设备昂贵,还得请洋人来教,万一他们留一手呢?”
李鸿章摆了摆手:“这是难事,但总得有人去做。我们先把厂子办起来,派人去学,慢慢摸索。就说这造船,咱们造出来,既能运货,战时还能当战船,利国利民啊!”
又有人问:“大人,可这要是触了守旧派的霉头,他们在朝堂上弹劾,咱们可怎么应对?”
李鸿章目光坚定:“我自会据理力争。如今都火烧眉毛了,还守着老一套,大清迟早要完!咱们得为子孙后代谋条出路。”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鸿章四处奔走,积极推动洋务运动。1865年,他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原来的两个洋炮局合并,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制造枪炮、弹药、轮船等,这成为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原料、运输等困难,1872年,他又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唐廷枢、徐润等商业人才纷纷加入,开启官督商办模式,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探路。
李鸿章还大力推动矿业发展,1878年创办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采煤技术和设备,所产煤炭不仅供应北洋水师等,还投入市场,获利颇丰,对抵制洋煤进口意义重大。
为了加强通信,1880年他设立电报总局,任用盛宣怀为总办,架设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此后电报网络逐渐扩展,极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促进经济与军事交流。
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李鸿章也遭遇了诸多阻力。守旧派们对他的改革措施嗤之以鼻,认为学习西方是“离经叛道”,会破坏祖宗的成法。他们在朝堂上对李鸿章百般弹劾,试图阻止洋务运动的推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