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阅兵和科技展示
崔破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5章 阅兵和科技展示,开局手雷炸李二,他竟请我当国师,崔破天,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靖凯旋,整个长安沉浸在一片欢庆的氛围中。
三年前颉利饮马渭河的记忆还留在长安城百姓脑中,如今却看到颉利被装进囚车,大家无不欢喜!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风采。
即将到来的阅兵仪式,更是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大家都对这场展示大唐实力的盛会充满了期待。
在长安城南郊,阅兵场地早已布置妥当。
巨大的观礼台气势恢宏,装饰着华丽的丝绸和鲜艳的旗帜。
贞观五年三月初九,晨光刺破终南山巅的薄雾时,长安城南郊三十里处,已是人声鼎沸。
百面龙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五万禁军持步枪而立,新铺设的柏油阅兵道泛着青灰色冷光。
观礼台上,李世民玄色龙袍的十二章纹在朝阳下泛着金芒,冕旒玉串后的目光扫过台下诸国使臣。
在他身侧,蟒袍玉带的李蒙正把玩着黄铜望远镜,镜片上倒映着远处蛰伏的钢铁巨兽。
各国使臣们早早地来到了观礼台,他们的脸上带着好奇与敬畏,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即将开始的阅兵仪式。
新罗使臣金胜曼,回想起之前试图用美人计从李蒙那里获取技术的失败经历,心中满是不甘,但又不得不对大唐的实力有所忌惮。
吐蕃使者禄东赞,望着台下的武器装备,暗自估算着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差距,原本想要从大唐获取技术的心思也开始动摇。
“咚——“
随着承天门方向传来的晨钟,十二门礼炮同时轰鸣。
硝烟未散,地平线上已传来整齐的踏步声。
吐蕃使臣禄东赞猛地攥紧鎏金酒樽,看着晨雾中浮现的黑色浪潮——三千燧发枪兵踏着正步而来,枪管上的三棱刺刀汇成钢铁荆棘。
士兵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精神抖擞地走过观礼台。
他们手中的新式步枪,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展现出大唐军队的威严。
“这就是大唐的步兵,如此整齐划一,真是令人惊叹!”一位外国使臣忍不住低声赞叹道。
“是啊,光看这气势,就知道大唐的军队不好惹。”另一位使臣附和道。
“分列式,开始!“
夏洛的吼声透过铜皮喇叭震荡全场。
但见枪阵如潮水般裂开,三列纵队的士兵在行进间完成装弹动作。
“砰砰砰!“
连绵的爆响惊飞山中群鸟,三百步外的草人军阵瞬间腾起棉絮。
“换弹!“
随着口令,士兵们拉动枪栓,展示完整的装弹过程。
禄东赞瞪圆双眼——这装填速度比吐蕃最好的弓箭手搭箭还快三倍。
第二轮齐射将作为标靶的废弃龟船点燃,桐油浸泡的船帆顿时化作冲天火炬。
李世民微微侧首,瞥见渊净土惨白的脸色。这个高句丽副使此刻正死死抓着扶手,指节几乎要将檀木捏碎——那龟船残骸正是他兄长渊盖苏文的旗舰遗物。
当马克沁机枪方阵入场时,观礼台突然陷入死寂。
六挺水冷式机枪的弹链在阳光下泛着黄铜光泽,随着李蒙手中红旗三次挥动,三千发子弹在三十息内将半人厚的松木靶墙撕成齑粉。
金胜曼的团扇坠地,她分明看到那些靶人胸前镶嵌的突厥铁甲,此刻竟如薄纸般被铅弹洞穿。
硝烟未散,大地突然震颤。
二十四匹西域骏马拖拽的野战炮方阵滚滚而来,黑洞洞的炮口让温彦博险些摔了象笏。
炮阵齐鸣,炮弹在五里外的花岗岩群炸开,飞溅的碎石中竟夹杂着青紫色火焰。
“白磷弹。“李蒙对满脸惊骇的孔颖达解释,“沾身即燃,水泼不灭。”
各国使臣们被这一幕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惊恐的神色。
“这威力,简直超乎想象!”金胜曼脸色苍白,喃喃自语道。
最震撼的莫过于喀秋莎火箭炮方阵。
当十六架四联装发射架从蒸汽卡车上展开,禄东赞突然想起吐蕃古籍中“雷部天兵“的传说。
随着传令兵双旗交叠,火箭弹拖曳着尾焰扑向灞水对岸的模拟城池。
砖石结构的城墙在连环爆炸中崩塌,预先浇灌的火油让护城河化作火海。
新罗使团中有人瘫跪在地,用雅言喃喃祷告:“这是阿鼻地狱......“
“此等神器,可灭国矣。“渊净土在爆风中将这句话咽回肚中,却见李世民正抚须微笑,仿佛方才只是放了串爆竹。
在炮兵方阵之后,是装甲部队。
一辆辆坦克威风凛凛地驶过,它们庞大的身躯仿佛钢铁巨兽,履带碾压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坦克的炮塔转动着,炮口指向远方,展示着强大的威慑力。
“这些竟然是铁车!看起来坚不可摧,大唐的军事技艺已经如此厉害了吗?”一位使臣惊讶地问道。
“看来我们必须重新评估与大唐的关系了。”另一位使臣神色凝重地说道。
随后空中传来的轰鸣,尖锐的汽笛声刺破云霄。
六架木质双翼机掠过观礼台,机翼下的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飞机!快看,那是大唐的飞机!”百姓们纷纷抬头仰望,眼中充满了惊叹和自豪。
飞机在空中进行着精彩的编队飞行,它们时而低空掠过,时而急速攀升,展现出高超的飞行技巧。
各国使臣们望着天空中的飞机,心中充满了震撼和敬畏。
他们意识到,大唐在军事科技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想要挑战大唐的地位,简直是不自量力。
“这就是大唐的实力,我们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一位使臣无奈地说道。
“是啊,看来我们只能乖乖地与大唐交好,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了。”另一位使臣附和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