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前事
文心尧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章 前事,我的红楼穿越怎么是这样子啊?,文心尧龙,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永昭九年,神京城,三元坊裴府。
早间的秋雨还没停止,淅淅沥沥地打在窗棂上。
京城长街的青石板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泛着清冷的光。
街坊边的垂柳早已褪去了夏日的葱茏,偶尔有几片枯黄的叶子飘落,随着雨水在石板的缝隙间打着旋儿。
裴之宜负手立于书阁窗前,他身形挺拔,身着一袭素袍,气质儒雅清逸。
他目光透过雨幕,似望向远处那不可见的朝堂宫阙,又似沉浸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中。
裴氏一族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文风昌盛之地,而他先祖裴崇更是以儒学大家身份闻名于世。
前朝烽烟四起之时,北方胡虏大举南侵,一时间战乱纷纭,民不聊生。
堂堂礼仪之邦道德尽丧,秩序全然崩坏,中原板荡,哀鸿遍野。
裴崇便隐居在故乡以传承经义为己任,教书育人授业解惑,以冀重塑圣贤之学。
后国朝太祖皇帝自两淮起兵,南征北战十数载,最终剪除群雄并驱逐胡虏,重塑汉家衣冠,登基大宝,立国号为夏,至今已有百余载。
在此期间,裴氏一门族中子弟才高行厚者辈出。
其门第之高、声誉之隆,无不为乡邻所敬仰赞叹。
太宗皇帝曾下旨召裴崇之子裴和出山为官,却被裴和以恐家中高堂无人奉养为由拒绝。
后裴和果真终身不仕,安于布衣之身至死。
这位将“吾辈读圣人书,朝闻道,夕死可矣”奉为圭臬的纯粹儒者,虽然自身远离官场纷扰,却没有阻拦自己后辈子孙的求仕之路。
裴和膝下四子皆在国内各地为官,其中长子裴之宜不仅才学过人,性格更是刚正不阿,颇有其祖上之风骨。
裴之宜在崇熙年间屡屡直言犯谏,畅述崇熙帝行事得失,更是毫不避讳地直指崇熙帝有得位不正之嫌。
崇熙帝震怒之下,却又碍于裴之宜的才名,一时之间也只能将其罢官黜落。
至此裴之宜闭门在家着书立言,声名却因这一番直言犯谏反而愈发响亮。
京中清流之中对他多有“识理体而合经义,多有直言,不避权贵”之美誉。
此刻在裴之宜的府邸之中,屋内茶香袅袅升腾。
那幽淡的茶雾似有若无地萦绕在每一寸空间,仿若一层轻薄的纱幔,为这室内添了几分静谧与悠然。
案桌之前,端坐着一个年纪不过十一二岁的半大少年。
那少年面容清秀,薄唇紧抿似刀,隐隐透着一股英挺之气。
少年身姿虽尚未完全长成,却已初显高挑之态,一袭青衫整洁而得体,越发衬得他气质出尘。
此刻正手捧书卷凝神读着,眉眼间不时出现思索之色。
时而又轻轻点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浅笑。
此人正是贾瑛。
五六年的时光仿若潺潺流水,贾瑛已从当初那个幼小孩童成长为如今这般容貌出落,才情初显的少年。
三年前在贾敬一封书信的牵系下,贾瑛竟然得以拜了这位声名遐迩的儒学大家门下,成为了裴之宜的学生。
初闻这个讯息时贾瑛简直是一头雾水,倒不是觉得他给裴之宜当学生辱没了自己,相反贾瑛觉得是自己根本不够资格。
裴之宜虽然称不上是当时文坛领袖,那也绝对算得上是宗师级别的。
大夏建国已近百载,重文轻武之风逐渐盛行于世。
尤其是永昭帝登基以来,文治之风更是润泽四方。
朝野一片太平,海晏河清,隐隐竟有中兴之向。
而像贾瑛这等武勋子弟,不说朝中的那些阁臣大人们,哪怕只是不见经传的寻常御史小官,平日里看向这类武勋子弟的眼神之中,也难免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