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宝物去向
易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7章 宝物去向,鉴宝捡漏从1988开始,易宿,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在此时张震抬高声音打断了大家的争论和研究。
“诸位,这件秘色瓷是我个人藏品,属于私事,但今天请大家冒着生命危险来此,主要目的却是那些被盗文物的下落,和被盗墓葬所在地。
所以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等回头闲下来,再把酒言欢畅谈契阔。”
众人瞬间都静了下来,老王推了推金丝眼镜,指尖划过桌上泛黄的古籍拓片,眉头拧成深壑。
“张队长所言极是,咱们先忙正事。
从已缴获的陶俑残片来看,三彩釉色的流淌纹路呈现典型的漫渗特征,这是唐代釉陶在高温烧制时铅釉自然流动的独有现象......”
他拿起放大镜对准一片破损的陶马残片,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
“更关键的是这匹陶马的鞍鞯装饰——宝相花纹样繁复却不失规整,马鬃修剪成‘三花’样式,这些细节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三彩陶马高度吻合。”
齐老颤巍巍地展开一张墓道壁画的临摹图,朱砂勾勒的线条在白炽灯下泛着暗红。
“壁画中的《客使图》诸位可瞧仔细了,番邦使者头戴的卷檐虚帽、腰间悬挂的蹀躞带,分明是盛唐时期胡人服饰的典型特征。
还有这人物面部晕染技法,先用赭石打底,再以白粉提亮,这种‘三白妆’的处理手法,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也有佐证。”
一位年轻研究员突然将一摞资料和照片转向众人,上面是刚完成的碳十四检测数据,还有从那些人贩子手中获得的照片。
“根据对墓中木炭样本的检测,时间范围锁定在公元 700-750年之间,这与刚才老师们从器物风格得出的结论完全相符。
而且从照片上盗洞挖掘的方向判断,盗墓者刻意避开了甬道中的机关,显然对唐代墓葬的‘甲’字形结构十分熟悉。”
张震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目光扫过墙角堆着的青铜编钟残件:“这些编钟上的蟠螭纹倒是让我想起个细节——钟体篆带处的云雷纹,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乐器纹样如出一辙。
还有这枚残破的玉璋,其牙璋形制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唐代礼器规制基本吻合。”
老王突然从资料堆里抽出一张泛黄的舆图,用红笔重重圈出某处:“诸位看,这是根据盗墓者照片上述绘制的墓葬位置。
若将其与《长安志》中记载的唐代贵族墓葬分布对照,此处恰好位于杜陵附近的公卿陪葬区。
结合已出土的墓志残片上‘开成’年号的字样,我推测这座墓葬极有可能属于晚唐时期的某位三品以上官员。”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唯有吊扇发出的嗡鸣声。
张震的目光扫过满桌的文物残片,那些斑驳的釉色、模糊的铭文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他深吸一口气,指尖重重叩在桌上:“既然方向已经明确,那就立刻组织人手,沿着杜陵周边展开排查。
唐代墓葬必有神道石刻,只要找到一件,就能顺藤摸瓜......”
夜色像块浸透水的黑布,被晨光一寸寸撕开。
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犬吠,与军用吉普的轰鸣声交织。
张震站在招待所二楼窗前,看着第一缕阳光爬上吉普车的挡风玻璃,折射出冷冽的光。
车轮碾过碎石路,扬起的尘土在空中盘旋,如同昨夜抓捕行动留下的硝烟。
车队鱼贯而入,每辆车的车门打开时,都泄出压抑的气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