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宁筹策:朱权的未雨绸缪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1章 大宁筹策:朱权的未雨绸缪,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398年元月,寒风凛冽,如冰刀般割着大宁的每一寸空气。大宁王府内,气氛凝重。王妃张氏满脸忧虑,望着城中百姓在酷寒与饥饿中艰难求生,即刻唤来王府总管常晏。她和声却坚定地吩咐:“常总管,如今百姓缺衣少食,生存艰难。你速速挑选几个可靠的下人,筹备足量的粮食与厚实衣物,送往城中救济点。发放时务必公平公正,绝不能有丝毫偏袒,每一份物资都要精准送到最需要的百姓手中。”常晏恭敬应道:“是,王妃,小的定当竭尽全力,尽快办妥此事。”
常晏离开后,张氏陷入沉思。她明白,一个临时救济点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改善大宁百姓的生活,还需长远规划。这时,贴身丫鬟桃夭端来热茶,轻声说:“王妃,外面天寒,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歇歇吧。”张氏接过茶杯,微笑着问:“还是你贴心。桃夭,你在大宁多年,依你看,百姓如今最急需解决什么难题?”桃夭思索片刻,认真答道:“王妃,百姓如今不仅缺衣少食,看病更是艰难。咱们大宁大夫稀缺,药价昂贵,许多百姓哪怕身患小疾,也因没钱医治而只能硬扛着。”
张氏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主意。她找来王府府医林鹤龄,诚恳地说:“林医官,如今百姓看病艰难,饱受病痛折磨。我想请你每月抽出几日,在王府开设义诊,为贫困百姓免费看病施药,不知你意下如何?”林鹤龄连忙拱手应道:“王妃心怀苍生,实乃大宁百姓之福。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王妃嘱托。”
安排好此事,张氏又吩咐桃夭:“桃夭,你去民间仔细打听,寻找那些医术高明的医者,邀请他们来充实咱们王府的义诊力量,务必尽快办好。”桃夭领命,欢喜地出门而去。
与此同时,朱权在书房中也正为大宁的未来忧心忡忡。1398年的大明王朝,局势微妙。朱元璋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朝廷内部围绕皇位继承的争斗愈发激烈。朱允炆身为皇太孙,身边聚拢了黄子澄、齐泰等一批文臣,日夜谋划,巩固朱允炆的地位。在这场权力博弈中,藩王们的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朱权坐拥大宁,麾下军队兵强马壮,尤其是精锐的朵颜三卫骑兵,让他在众多藩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面对复杂局势,他并非被动应对,而是暗自精心布局。听闻燕王朱棣在北平加紧练兵、扩充军队,朱权深感不安,即刻叫来王府管家沈靖忠和典簿苏致和,屏退左右后,神色凝重地说:“如今陛下龙体欠安,朝中局势波谲云诡。咱们大宁虽地处边境,但也难以独善其身。沈管家,你与城中商户往来多,可私下与信得过的老商户接触,探探他们对局势的看法,但切不可提及王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苏典簿,安排机灵可靠之人,扮作普通百姓,密切留意城中及周边动向,一有风吹草动,即刻来报。另外,着手建立一套隐蔽且高效的情报传递网络,确保消息能及时、准确地送到我手中。”沈靖忠和苏致和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谨慎与担忧,齐声应道:“是,王爷,我们定当万分小心,谨慎行事。”
朱权深知朵颜三卫对大宁稳定的重要性。1388年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明军击溃后,朵颜三卫归降明朝已有十年,双方关系目前相对稳定。但草原局势复杂多变,他虽不会贸然通过几封信去分化朵颜三卫,却也在绞尽脑汁思量长远之计。他招来幕僚顾爻,说道:“顾先生,如今局势微妙,朵颜三卫之事需从长计议。如今朝廷对藩王军事行动多有警惕,我们不妨先以庆祝朵颜三卫归降十周年之名,联合大宁商会,筹备一场盛大的边贸交流节。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先暗中收集朝廷对于此类活动的态度倾向,若风声太紧,便暂且搁置。若有可行之机,再提前向朝廷详细呈明此次活动意在促进边境经济繁荣、加强民族交流融合,待获得朝廷许可后,再盛情邀请三卫首领及各部族代表前来。在交流节中,不仅要展示我们大宁丰富多样的物资,开放更多优厚的贸易优惠政策,还要组织民间的骑射、摔跤等友好竞技活动,借此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与信任。
至于选派军中骨干交流一事,先精心挑选那些熟悉草原风俗、善于言辞且武艺精湛的士兵,以个人身份参加边贸交流节的竞技活动,与朵颜三卫的勇士们切磋技艺,建立初步联系与交情。不过,这一切都需紧密关注朝廷风向,若朝廷对藩王与朵颜三卫的往来过度敏感,便寻找其他更为隐蔽、间接的方式增进联系,比如通过民间商队传递友好信息,避免引起朝廷猜忌。此外,密切关注草原各部动态,深入分析可能影响朵颜三卫立场的因素,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顾爻点头称赞,说道:“王爷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如此既能巩固现有关系,又能提前布局,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数。”
为了秘密扩充军备,朱权让招募来的猎户、壮士分散在周边的村落,以帮工的名义隐匿其中。平日里,他们和普通百姓一同劳作,修缮房屋、开垦荒地;每月则有固定的几个夜晚,借着月色,在山林深处秘密集结训练。为了掩人耳目,朱权还特意安排了一些人在周边巡逻,一旦有可疑人员靠近,立刻发出信号,停止训练。增设烽火台和了望哨时,朱权命工匠们伪装成普通的樵夫和猎户,白天上山收集材料,夜晚趁着月色加紧修筑,对外则宣称是为了防范山中猛兽对百姓的侵扰。
在朝堂之上,朱元璋虽卧病在床,但仍凭借着多年的威望和铁腕手段掌控着大局。他深知藩王势力对朝廷的潜在威胁,也在默默观察着各方动向,对于朱允炆身边的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削藩主张,他虽未明确表态支持,但也并未完全否定,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藩王问题。
一日深夜,朱允炆、黄子澄、齐泰三人在黄子澄府中秘密会面。黄子澄忧心忡忡地说:“如今陛下身体欠佳,藩王们蠢蠢欲动,尤其是燕王朱棣,在北平大肆练兵,不可不防。”齐泰点头附和:“是啊,必须尽快行动,先从势力较弱的藩王入手,逐步削弱他们的力量。”朱允炆皱着眉头,神色忧虑:“此事还需谨慎,皇祖父虽未表态,但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发大乱。”三人商议许久,决定先秘密收集周王朱橚私自贩卖盐引、豢养死士的更多证据,同时密切关注岷王、齐王等藩王的动向,等待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后,再全面推进削藩计划。
大宁城中,百姓们也在私下议论着局势。街头巷尾,人们聚在一起,小声谈论着朝廷的变化和藩王的动静。一位老猎户忧心忡忡地说:“听说朝廷要对藩王动手了,也不知这对咱们老百姓是福是祸。”旁边一位卖菜的大娘叹了口气:“不管谁当政,只希望能让我们过上安稳日子,不要再打仗了,这日子已经够苦了。”在茶馆里,几个书生模样的人也在低声讨论:“藩王势力过大,确实会威胁朝廷统治,但削藩也得讲究方法,要是处理不好,百姓又得遭殃。”这些民间的声音,通过朱权安排的眼线,也逐渐传入了王府。
处理完事务,天色已晚。朱权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内宅,刚进院子,就听到小世子朱盘烒欢快的笑声。“爹爹,你回来啦!”朱盘烒看到朱权,立刻跑过来扑到怀里。朱权笑着抱起朱盘烒:“烒儿,今天听娘亲话了吗?”“我可听话了,娘亲还教我识字呢!”朱盘烒奶声奶气地说。
这时,王妃张氏走出来,微笑着说:“王爷,你回来了。今天忙了一天,累坏了吧?”朱权看着张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你和烒儿在,再累也值得。对了,今天安排了些事务,应对如今复杂局势,还得徐徐图之。”张氏听后,点头赞同:“王爷深谋远虑,局势复杂,一切还是以稳为主。”
两人正说着,桃夭走过来:“王妃,奴婢今天在民间打听到,有位李郎中医术高明,常免费为百姓看病,口碑极佳。”张氏心中一喜:“哦?竟有这样的人。桃夭,你可知道他住在哪里?明日你带我去拜访他,邀请他来王府的义诊坐诊。”“是,王妃。奴婢这就去打听李郎中的住址。”桃夭说完,便转身离去。
用过晚膳,朱权和张氏陪着小世子朱盘烒玩了一会儿,便哄他入睡。看着小世子熟睡的面庞,朱权和张氏心中充满幸福和温暖。
第二日清晨,朱权早早起身,前往书房处理政务。刚坐下,王府长史周怀瑾便呈上一份兴办书院的筹备方案。“王爷,这是兴办书院的筹备方案,请您审阅。”周怀瑾恭敬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