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宁风云:危机与谋变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大宁风云:危机与谋变,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上次击退蒙古部落联军后,大宁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期。朱权全身心投入到大宁的建设与巩固之中,力求在贸易和军事防御上实现质的飞跃,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与此同时,一位名叫沈书瑶的女子也在大宁崭露头角。沈书瑶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沈毅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却遭政敌陷害,被卷入一场莫须有的贪污大案。在那艰难岁月里,沈书瑶与兄长沈书禹挺身而出,凭借着聪慧果敢和坚韧不拔,四处奔走搜集证据,穿梭于官场的复杂关系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甚至多次陷入险境,才终于找到关键线索,成功为父亲平反。这场磨难不仅让沈书瑶饱尝世间冷暖,更磨炼了她的心智,让她对官场的复杂黑暗有了切身体会,也积累了应对复杂局面的丰富经验。
朱权在处理军事事务时,对朝廷规制的遵循可谓谨小慎微。就拿军事演习来说,从拟定演习计划开始,他便组织幕僚反复研讨,详细考量演习的规模、目的和时间安排,随后撰写极为详尽的上书,不仅阐述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还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份上书呈递给朝廷后,他会安排专人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随时准备应对询问。在军事指挥体系整顿方面,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制定都要经过多轮商议,不仅要征求麾下将领的意见,还要参考朝廷过往的军事典制。改革方案形成奏章后,需经过当地监察官员的初步审核,再层层上报。等待批复的过程中,朱权时刻担忧改革措施是否符合朝廷的战略布局,多次向朝中亲信打听消息,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在贸易方面,沈书瑶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对大宁的了解,为朱权提供了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她提议优化市场布局,规范商户经营区域,促进贸易有序进行。在监管贸易税收时,协助制定详细的税收管理制度,对每一笔交易严格登记审核,杜绝偷税漏税现象。她积极拓展贸易渠道,利用父亲昔日的官场人脉,为大宁牵线搭桥,与周边地区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往来,使得大宁贸易市场日益繁荣,税收收入大幅增加。不过,她参与这些事务时,始终保持低调,仅在幕后为负责官员提供建议,所有行动都通过官方渠道实施,绝不越雷池一步。即便如此,她的行为还是引来了一些非议,毕竟在当时,女性参与此类事务仍属罕见。沈书瑶深知这一点,所以行事更加谨慎,努力用实际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大宁努力发展的同时,蒙古部落的局势并不乐观。1395年,北元势力在明朝的多次打击下分崩离析,内部矛盾丛生。瓦剌、鞑靼等部落各自为战,为了有限的草原资源和势力范围纷争不断。尽管如此,仍有部分部落中的激进势力觊觎大宁的财富和土地,他们暗中联络,试图集结力量发动袭击,但由于部落间积怨已久,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始终难以形成紧密且大规模的联军。每次商议联合行动时,都会因分配战利品、出兵人数等问题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在悄然升温。郭资等人虽不敢公然针对朱权搞阴谋,但对大宁的发展壮大心有忌惮。他们表面上遵循朝廷规制,与朱权保持着恭敬的交往,暗地里却在一些政策执行和事务处理上,给大宁使绊子。比如,在大宁申请物资补给和贸易政策扶持时,郭资等人利用职务之便,拖延审批流程,还在朝中散布一些模棱两可的言论,暗示大宁发展中存在的所谓“隐患”,试图误导其他大臣对大宁和朱权的看法。不过,这些小动作都在朱元璋遍布朝堂的监察体系下有所记录,只是朱元璋暂时按兵不动,欲将幕后情况彻底摸清。
在大宁城内,朱权和沈书瑶察觉到朝廷中的异样氛围。朱权深知,仅凭大宁自身的发展成果和百姓的支持,很难彻底消除朝廷对他的疑虑。他决定亲自前往京城,向朱元璋当面陈述大宁的真实情况,化解朝廷的误会。沈书瑶则留在大宁,凭借自己在当地积累的人脉和对政务的熟悉,协助维持大宁的稳定秩序。她通过与当地士绅和商户沟通交流,安抚民众情绪,确保城内的正常运转。
朱权带着大宁的重要官员和商户代表,以及记录大宁发展成果的详细奏章、自己的诗词和道学研究心得,踏上前往京城的道路。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达京城后,立刻向朱元璋请求觐见。
在奉天殿上,朱权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大礼,开始详细汇报大宁的情况。他展示了大宁在贸易和军事防御方面取得的成果,呈上百姓和商户的联名信,表达对他治理大宁的认可与支持,还分享了自己的诗词创作和道学感悟。朱权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大宁地处北疆,是大明重要防线。臣自就藩以来,兢兢业业,致力于大宁的繁荣稳定。此次击退蒙古部落联军,全赖陛下英明领导和大宁军民共同努力。臣治理大宁的每一步都遵循朝廷规制,不敢有丝毫僭越。同时,臣也不忘修身治学,期望能为大明文化兴盛贡献力量。”
朱元璋认真听取朱权的汇报,对大宁的成绩表示肯定。因早已知晓郭资等人的小动作,便借此询问朱权看法。朱权坦然回答:“陛下,臣听闻朝中有些关于大宁的不实言论。臣一心为大明江山社稷,绝无任何不轨之心。大宁的发展离不开朝廷支持,臣愿意接受朝廷任何调查和监督。臣平日醉心学问,积极钻研军事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大宁,为陛下分忧。”朱元璋看着朱权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进一步消除,说道:“朕已知晓一些情况,你且放心回去,朕自会处理。大宁的防御至关重要,你切不可掉以轻心。”
朱权在京城期间,积极与正直大臣交流,解释大宁真实情况,争取支持。这些大臣对朱权的为人和能力有所了解,愿意在朝廷为他说话,抵制郭资等人的小动作。在他们帮助下,朝廷对朱权的质疑声逐渐减弱。
然而,就在朱权在京城努力化解危机时,大宁遭遇新危机。几个蒙古部落中的激进势力,经过长时间秘密谋划,趁着朱权不在大宁,发动了小规模的联合袭击。他们避开大宁正面防线,绕道从侧翼山区偷袭。负责侧翼防御的明军将领一时疏忽,未能及时发现敌军动向,导致防线被突破,但敌军规模有限,只是对大宁周边造成骚扰,尚未能直逼大宁城下。
沈书瑶得知敌军来袭,心急如焚。她迅速联络兄长沈书禹,沈书禹当时已在地方任职,凭借自身能力也积累了一定人脉。两人凭借在城中的人脉和对政务流程的熟悉,迅速协助守军组织城内百姓进行防御准备。她与当地官府密切配合,动员城中青壮搬运石块、准备箭矢,协助士兵加固城墙。同时,凭借父亲和兄长昔日的人脉关系,向周边府县请求支援物资,以解大宁燃眉之急。尽管她积极参与,但始终保持低调,所有行动都通过官府渠道有序进行。沈书瑶还想起父亲曾提及的一些应对边境危机的策略,将其整理成建议提供给守军将领,为防御计划增添了不少实用思路。但她清楚自己身份敏感,每次提出建议都会通过中间人与将领沟通,避免直接接触。
面对小规模但骚扰不断的敌军,沈书瑶意识到仅凭城内守军和百姓难以长期应对。她一方面派出精锐骑兵,趁夜色突出重围向周边卫所求援;另一方面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向其他地区传递大宁遇袭的消息。同时,她还将情况迅速写成文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给朱权。
周边卫所接到求救信和烽火信号后,立刻组织兵力前来救援。但由于距离较远,援军需要时间赶到。这段时间里,大宁的防御压力逐渐增大。敌军虽人数不多,但行动灵活,不断对大宁周边进行袭扰。
沈书瑶看着紧张的局势,心中焦急万分。她向守军将领建议收集城内火药,制作简易炸药包。当敌军再次来袭时,明军将炸药包投向敌军,巨大爆炸声和冲击力让敌军阵脚大乱,暂时击退敌军,为大宁争取到一些喘息时间。
在京城的朱权得知大宁被袭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刻向朱元璋请旨返回大宁指挥作战,并详细汇报了大宁的防御计划和应对策略,等待朱元璋批准。朱元璋同意他的请求,并命令他带领京城部分精锐部队前往救援。朱权带着援军,日夜兼程赶回大宁。一路上不断催促士兵加快行军速度,心中只有尽快赶回大宁拯救百姓和将士的念头。
当朱权率领援军赶到大宁时,正好与前来救援的周边卫所军队会合。朱权迅速组织联军,对来袭的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形成包围之势。他亲自率领骑兵冲锋在前,鼓舞士兵士气:“将士们,我们为保卫家园而战,为大明尊严而战!不能退缩,一定要让敌人有来无回!”士兵们齐声高呼,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
蒙古部落激进势力没想到明军援军来得如此之快,陷入慌乱。在朱权的指挥下,联军成功击退敌军。在追击敌军过程中,朱权发现敌军的一处临时营地。他决定趁敌军慌乱,对营地发动突袭。带领一支精锐骑兵,悄悄绕到营地后方,突然发起攻击。营地内敌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明军猛烈攻击下,敌军死伤惨重,营地内物资和武器被明军缴获。
经过几天追击,明军终于将来袭的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彻底赶出大宁境内。大宁城再次迎来胜利,百姓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朱权和沈书瑶回到王府,虽疲惫不堪,但脸上洋溢着欣慰笑容。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让朱权和沈书瑶放松警惕。他们知道,蒙古部落虽暂时败退,但不会善罢甘休,未来还会有更严峻的挑战。同时,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依然存在,郭资等人可能还会有小动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