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6章 大宁新程:流民、虫灾与暗流,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宁在朱权与沈书瑶的精心治理下,延续着往昔的繁荣盛景。春日的大宁,暖阳如金纱,温柔地倾洒在这片广袤大地。城外,无垠的农田里,新一季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茁壮成长,饱满的谷穗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对丰收的殷切期盼。改良后的灌溉渠如细密的脉络,纵横交错,清澈的水流沿着沟渠欢快奔腾,精准地润泽着每一寸土地,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滋养。田埂上,百姓们辛勤劳作,额头的汗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城内,集市热闹非凡,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新鲜欲滴的蔬果,应有尽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乐章。孩童们在人群中嬉笑穿梭,手中紧紧攥着刚买来的糖人儿或小玩具,纯真无邪的笑声在空气中久久回荡。店铺的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似在无声展示着大宁商业的繁荣昌盛。

宁王府内,朱权与沈书瑶正坐在庭院的石桌旁,商议着近期事务。庭院中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馥郁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微风拂过,花瓣如雪片般纷纷飘落,为庭院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王爷,如今大宁在您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兴旺发达。但臣妾听闻,周边藩地常有流民涌入,我们是否该早做谋划?”沈书瑶轻轻抿了一口茶,目光中满是关切,望向朱权。

朱权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书瑶所言极是。流民问题若处置不当,恐会危及大宁的安稳。本王这就召集幕僚商讨对策。”

王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幕僚们围坐在长桌旁,神色专注,全神贯注地倾听朱权的话语。

“诸位,近期周边藩地流民不断涌入大宁。大家可有良策应对?”朱权的目光依次扫过众人,眼神中透露出期待与忧虑。

李幕僚率先发言,他微微欠身,神情忧虑,眉头紧锁:“王爷,流民数量庞大,若全部接纳,大宁的资源恐难负荷。但若是驱赶,又违背仁义之道,实在两难。”

赵幕僚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建议道:“王爷,我们可先在城外设立流民安置点,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派人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再做定夺,如此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朱权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赞许:“赵幕僚所言有理。就依此计,先设立安置点,妥善安置流民。”

沈书瑶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中也在快速思索对策。待众人商议完毕,她轻声说道:“王爷,臣妾以为,我们可在安置点开设工坊,让有能力的流民参与劳作,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又能为大宁的发展添砖加瓦。”

朱权眼前一亮,兴奋地说道:“书瑶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安置流民,又能促进大宁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于是,在朱权的迅速安排下,大宁城外迅速设立了流民安置点。宽敞的帐篷整齐排列,如白色的蘑菇群,为流民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源源不断的食物和衣物被运往安置点,保障了流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工坊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木匠、织工等各类工匠被紧急召集起来,准备传授流民们技艺。

然而,安置流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流民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和恐惧,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抵触情绪。他们担忧自己的未来,对工坊劳作也心存疑虑,害怕无法适应。

“我们本是安稳过日子的百姓,为何要背井离乡来到这里?这工坊劳作,我们也不知能否胜任。”一位流民忧心忡忡地说道,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无助。

沈书瑶得知此事后,亲自前往安置点。她身着朴素的衣衫,脸上带着亲切和蔼的笑容,与流民们亲切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大家莫要担忧,大宁就是你们的新家。工坊劳作并不难,会有师傅悉心教导。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过上好日子。”沈书瑶的话语如春风般温暖,轻轻抚慰着流民们焦虑的内心。

为了让流民们更好地融入大宁,沈书瑶还组织王府的女眷们为流民们送去生活用品,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在沈书瑶的不懈努力下,流民们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积极参与工坊劳作。

与此同时,大宁与周边藩地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微妙。其他藩王对大宁的飞速发展既羡慕又嫉妒,心中暗自揣测着朱权的意图。

“宁王在大宁发展得如此迅速,莫不是有什么不轨之心?我们需多加留意。”一位藩王在府中忧心忡忡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警惕与猜忌。

朱权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情况,他深知,处理好与周边藩地的关系至关重要。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加强与周边藩王的交流与合作。

“书瑶,本王打算邀请周边藩王来大宁一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你觉得如何?”朱权询问沈书瑶的意见,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沈书瑶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王爷此举甚好。通过交流,既能消除误会,又能寻求合作机会,共同为大明的稳定贡献力量。”

在沈书瑶的全力协助下,朱权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藩王聚会。王府内张灯结彩,装饰得格外华丽。来自各地的藩王们带着随从浩浩荡荡地抵达大宁,受到了朱权的热烈欢迎。

宴会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歌舞表演精彩纷呈。朱权起身举杯,向各位藩王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之情:“各位王爷,今日相聚大宁,是我朱权的荣幸。愿我们携手共进,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藩王们纷纷举杯回应,气氛热烈而融洽。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背后,却隐藏着一丝紧张与猜忌。

“宁王,听闻大宁近来发展迅猛,不知有何秘诀?”一位藩王面带微笑,语气中却带着一丝试探,眼神紧紧盯着朱权。

朱权不慌不忙,从容地回答道:“不过是顺应民心,推行新政,与百姓共同努力罢了。”

在聚会期间,朱权与藩王们就民生、经济、军事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大宁的发展经验,同时也虚心倾听其他藩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次聚会,朱权成功地消除了部分藩王的疑虑,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与合作。

然而,朝廷对藩王的态度却始终让人捉摸不透。虽然大宁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朝廷的猜忌并未完全消除。

“宁王在大宁的所作所为,虽有成效,但也要防止他权力过大,威胁朝廷。”一位朝廷官员在朝堂上忧心忡忡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朱权深知朝廷的顾虑,他更加谨慎地行事,严格遵守朝廷的各项规定。同时,他也积极向朝廷汇报大宁的发展情况,以表明自己的忠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宁的工坊逐渐走上正轨。流民们通过辛勤的劳作,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为大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亏了王爷和王妃,让我们有了安身之所,还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一位流民感激涕零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花。

沈书瑶看着工坊内忙碌而有序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欣慰。她深知,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个付出都将换来大宁更加美好的明天。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这一年,大宁遭遇了一场罕见的虫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如乌云般汹涌袭来,所到之处,庄稼被啃食殆尽,百姓们心急如焚,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这可如何是好?庄稼都被蝗虫吃光了,我们今年的收成可怎么办?”百姓们望着被蝗虫肆虐的农田,悲痛欲绝,哭声、哀叹声交织在一起,笼罩着整个大宁,仿佛被一层阴霾所覆盖。

朱权和沈书瑶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们立刻召集幕僚和官员,商讨应对之策。

“王爷,此次虫灾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否则大宁百姓将面临饥荒。”沈书瑶神色凝重,眼中透露出焦急与担忧,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朱权紧锁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本王即刻下令,组织百姓捕杀蝗虫。同时,向朝廷请求支援。”

于是,一场全民灭蝗的行动在大宁展开。百姓们纷纷拿起工具,冲向田间地头,与蝗虫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沈书瑶亲自带领王府的女眷们加入灭蝗队伍,她们不顾烈日的炙烤,汗水湿透了衣衫,依旧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奋力驱赶蝗虫。

然而,蝗虫数量太多,灭蝗行动进展缓慢。朱权心急如焚,他日夜奔波在田间地头,指挥着灭蝗工作,声音都变得沙哑。沈书瑶看着疲惫不堪的朱权,心疼不已。

“王爷,您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休息一下吧。这里有臣妾和大家呢。”沈书瑶关切地说道,眼中满是心疼。

朱权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书瑶,百姓受灾,本王怎能安心休息?只有尽快消灭蝗虫,才能让百姓安心。”

就在大家感到绝望之时,沈书瑶突然想起自己在医书上学到的知识,蝗虫可食用且有药用价值。她心中一动,立刻向朱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爷,臣妾听闻蝗虫可食用,且有药用价值。我们不妨将捕杀的蝗虫收集起来,制成食物和药材,既能减少损失,又能为百姓增加收入。”沈书瑶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

朱权听后,眼前一亮,兴奋地说道:“书瑶此计妙极!就这么办。”

于是,大宁百姓在捕杀蝗虫的同时,开始将蝗虫收集起来。经过一番精心加工,蝗虫被制成了各种食物和药材。这些食物不仅解决了部分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成为了大宁的特色美食;而药材则被送往药房,为百姓治病。

在朱权和沈书瑶的共同努力下,大宁成功度过了这场虫灾。百姓们对他们更加感激和敬重,大宁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然而,朝廷对大宁的态度再次发生了变化。朝廷认为朱权在处理虫灾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影响力,担心他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于是,朝廷决定对大宁进行一次全面的巡查,以了解大宁的真实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怪她太乖

蕾西

江湖男儿

阳子下

马头墙映世清徽

慈莲笙

官场:重生后我权势滔天

血染军刀

奉军家产不稀罕,我25岁当元帅

一只馒头啊

综影视:狐狸精在后宫杀疯了

小妙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