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宁烽火:税乱、边患与权斗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章 大宁烽火:税乱、边患与权斗,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应天皇宫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奉天殿一片庄严肃穆,巨大的朱红色立柱矗立两旁,柱上雕刻的金龙气势汹汹,殿顶藻井精美繁复,中央的轩辕镜散发着冷冽的光。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龙椅之上。他鹰隼般的目光紧盯着手中各地呈来的奏章,眉头紧锁。自蓝玉案后,朝廷上下风声鹤唳,他大力整治吏治,对藩王的管控也愈发严苛。
上个月,他听闻湘王朱柏在封地里招募壮士、广积粮草,顿时警觉起来。在处理此事时,往昔的经历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朱元璋的脑海中。早年征战时,那些功臣们手握重兵,势力逐渐坐大,让他深感威胁。好不容易才将功臣势力打压下去,如今藩王势力又有抬头之势,这让本就猜忌多疑的他,内心的不安迅速放大。他深知,藩王私自壮大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公然挑战,若不及时遏制,必将尾大不掉。当下,他便下旨斥责朱柏行为不当,命其遣散壮士、削减护卫兵力,并要求定期入朝述职。
旨意一下,朝堂顿时炸开了锅。内阁大学士宋濂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此举,实乃英明。藩王势力渐长,对朝廷确实是潜在威胁,加以约束,有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然而,武将出身的徐辉祖却微微皱眉,上前一步道:“陛下,湘王此举或许是为了应对边疆隐患,如今贸然削减其兵力,万一边疆有事,恐难应对。”朱元璋目光如炬,看向徐辉祖,冷冷说道:“边疆之事,自有朝廷安排,藩王若都以御敌之名私自扩军,天下岂不大乱?”徐辉祖听后,虽心有忧虑,但也只能躬身退下。众大臣见状,大多纷纷附和朱元璋,表态支持对藩王的管控。
“来人!”朱元璋突然提高音量,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传咱旨意,着户部尚书明日入宫,咱要细问这新税收政策推行之事,莫要出岔子。”身旁的太监立刻尖着嗓子应下,匆匆退下。刚要批下一份奏章,朱元璋的目光突然被一份关于藩王的密报吸引,他的眼神瞬间锐利如鹰,脸上的表情愈发冷峻。只见他猛地将奏章拍在龙案上,怒目圆睁,大声呵斥道:“这群藩王,真当咱的规矩是摆设不成!” 说罢,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脑海中快速思索应对之策 ,多年的政治生涯让他对权力的掌控极为敏感,任何可能威胁到中央集权的风吹草动都不能放过。
[场景过渡]:奉天殿里的威严与紧张气氛,随着殿门的缓缓关闭被暂时隔绝。而此刻,在遥远的大宁,微风轻轻拂过王府的檐角,带来一丝别样的宁静,却也暗藏着汹涌的波澜。大宁王府中,朱权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他身着一袭黑色锦袍,腰间束着一条白玉带,愈发衬出他身形的挺拔。只见他剑眉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满心思索着破局之法。
侧王妃沈书瑶安静地坐在一旁,她身着月白色的罗裙,裙摆绣着淡雅的梅花,三千青丝挽成一个精致的发髻,几缕碎发垂落在白皙的脸颊旁,更添几分温婉。她不仅心思细腻,还熟读史书,总能在朱权迷茫时,以独特的视角为他提供思路。此刻,她轻抿双唇,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聪慧:“王爷,依我看,此次朝廷对藩王的打压,表面是忌惮我们的兵力,实则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担忧。我们或许可以从经济改革入手,做出成绩,让朝廷看到我们并无异心。”朱权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书瑶,你所言极是。只是这经济改革谈何容易,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沈书瑶微微颔首,轻声说道:“王爷勿忧,我们可先从民生入手,稳扎稳打。”
这时,幕僚林公匆匆走进书房,他身着一袭灰袍,神色间透着干练与焦急。“王爷,大事不好。”林公进门后,语气急切地说道,“景清和陈瑛又有新动作了。我听闻他们与几个心怀叵测的官员往来密切,虽无确凿证据表明他们要谋反、勾结外敌,但恐怕是在酝酿对您不利的阴谋。”朱权听后,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冷厉,心中暗道,这两人果然不肯罢休,此次定要小心应对,绝不能让他们得逞。“这两人向来不安分,林公,你即刻安排可靠之人,不动声色地紧盯他们的一举一动。如今蓝玉案余威尚在,朝廷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极为敏感,我们搜集证据务必合法合规,不可授人以柄。一旦有实质性证据,我们便能先发制人,但行事千万要谨慎,不可打草惊蛇。”林公点头领命,转身迅速离去,准备着手部署,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稍有差池,便会给王爷带来巨大的麻烦。
与此同时,在大宁城内一处隐蔽的宅院里,景清身着一袭黑袍,面色阴沉地在屋内踱步。他的眼神中透着狠厉与不甘,脑海中不断盘算着如何扳倒朱权。陈瑛则小心翼翼地坐在一旁,他身着深灰色官服,身形略显佝偻,眼神中透着谄媚与不安。“大人,朱权那小子上次轻易化解了危机,这次我们得更谨慎行事。”陈瑛低声说道,脸上挂着惯有的讨好笑容,又带着几分狠厉,他心里清楚,若是此次计划再失败,自己在景清心中的地位必将一落千丈。“哼,”景清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怨毒,“这朱权可不是个简单角色。如今洪武二十七年,蓝玉案刚过,陛下对朝堂把控愈发严格,稍有不慎,我们都得万劫不复。但朱权在大宁势力渐长,若不加以遏制,日后必成我们的心头大患。此次,务必要让他身败名裂!”陈瑛眼珠子一转,凑近说道:“大人,不如我们暗中挑唆大宁城内的商户,让他们联名上书,状告朱权干预民生经济,扰乱市场秩序,这样既不显得我们直接针对他,也能让朝廷对他产生不满。”景清停下脚步,思索片刻后说:“此计虽妙,但务必确保那些商户不会供出我们,如今朝廷严查结党营私,我们不能留下任何把柄。我在朝中多年,深知陛下对官员朋党的厌恶,绝不能因这点小事毁了前程。”陈瑛连忙点头:“大人放心,我办事您还不放心吗?那些商户我都已经安排妥当,他们只知道是为了自身利益,绝查不到我们头上。”景清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满意,但随即又陷入沉思,他深知朱权绝非等闲之辈,这次行动必须万无一失,否则自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另一边,营州三护卫军营中,烈日高悬,地面被晒得滚烫。赵渊身着黑色铠甲,铠甲上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腰间长剑随着他的走动发出清脆声响。他出身行伍世家,自幼习武,性格豪爽,重情重义,此刻正忙碌地穿梭于士兵之间,大声呼喊着:“兄弟们,加把劲!练好本领,才能保家卫国,让大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他的声音洪亮,仿若洪钟,在整个军营中回荡。
在火器训练区域,赵渊亲自挑选的老兵教官正手把手地教导士兵。赵渊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地看着士兵们操作,不时上前纠正动作。他深知火器在战场上的巨大作用,但火器操作复杂且危险,丝毫马虎不得。
对于兵书研习,赵渊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周固定时间,士兵们整齐地围坐在一起,赵渊亲自讲解《武经七书》,他结合大宁的实际地形和以往作战案例,讲得绘声绘色,士兵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有人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热烈讨论。
此外,赵渊还注重军队的编制优化。他根据士兵的身体素质、战斗技能和性格特点,将他们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战斗小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和任务。他与地方官府密切合作,确保粮草、兵器等物资的充足供应和及时调配,还建立了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配备专业军医。在军事礼仪方面,他定期组织士兵进行礼仪训练,培养他们的纪律意识和荣誉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