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藩王谋策朝堂议,大宁初兴困局生
莲池幽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章 藩王谋策朝堂议,大宁初兴困局生,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莲池幽月,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设计虽新奇,可咱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活,能成吗?”一位老工匠皱着眉头,满脸担忧。
林公耐心解释:“这是王妃的意思,王妃见识广博,她的法子说不定真能打开大市场,到时候大家的日子也能好过些。”在林公的劝说下,工匠们半信半疑地开始尝试。
与此同时,林公忙着与各地商户联络,扩大货源。大宁当地的商户们大多思想保守,对新的贸易计划心存疑虑。“这海外贸易,路途遥远,风险太大,万一货物有个闪失,我们可赔不起。”李掌柜连连摇头,满脸拒绝。
林公苦口婆心:“李掌柜,如今大宁有王爷牵头,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肯定能成事。而且收益也比以往丰厚,您就再考虑考虑。”经过多番劝说,部分商户才勉强同意合作。
军事方面,赵渊也在积极准备。他加强士兵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同时研究如何与监军相处,既不引起对方怀疑,又能保持军队的自主性。他时常与士兵们一同训练,言传身教,激发士兵们的斗志。
“兄弟们,我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监军来了,我们更要展现出大宁军的风采。我们要用实力证明,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赵渊大声鼓舞着士兵们,士兵们齐声响应,士气高昂。他们的呐喊声回荡在训练场上,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大宁军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监军抵达大宁后,对军事安排开始干预,但并非直接强硬干涉军事训练方式。他以检查军备物资为由,频繁索要各类清单,对物资调配诸多质疑,试图从后勤层面影响军事行动。
“赵将军,这批粮草储备数量似乎过多,其中是否有猫腻?”监军一脸狐疑地对赵渊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不信任和傲慢。
赵渊心中恼怒,但还是强忍着怒火,恭敬地解释道:“大人有所不知,大宁地处北疆,气候多变,且常有突发战事,多储备粮草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保障士兵们的供给。”赵渊努力保持着礼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过往战事消耗记录和气候分析资料,试图说服监军。他深知,与监军的冲突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必须以理服人。
沈书瑶得知此事后,对朱权说道:“王爷,这监军明显是故意找茬。我们不能任由他破坏军事计划,得想个办法。”沈书瑶双眉紧蹙,心中十分担忧军事训练的进展。她明白,军事力量是大宁的根本保障,如果军事计划被打乱,大宁将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权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书瑶,你有何计策?如今局势严峻,我们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朱权看向沈书瑶,眼中满是期待,希望她能想出破解困局的良策。在这艰难的时刻,他对沈书瑶的智慧充满了信任。
沈书瑶思索片刻,说道:“不如找个机会,让监军全面了解大宁的军事布局和战略意义,用事实堵住他的嘴。我们整理详尽的资料,包括历年边境冲突、物资消耗数据等,邀请他一同分析探讨。让他明白,我们的每一项安排都是基于大宁的实际情况,是为了保家卫国。”沈书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心中已有了主意。她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只要让监军了解大宁的真实情况,他就无法再肆意干涉。
朱权点头同意。几日后,赵渊精心准备了一场军事战略研讨会,邀请监军参加。会上,赵渊详细阐述了大宁的军事布局、战略目标以及物资储备的必要性,展示了历年边境冲突的地图、物资消耗报表等资料。
“大人,我大宁军的每一项安排,都是基于北疆复杂的局势。这些粮草储备,是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事,保障士兵们的战斗力。我们的目标是守护大宁的百姓,扞卫大明的边疆。”赵渊看着监军,不卑不亢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监军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虽心有不甘,但面对详实的资料,也无话可说。“赵将军,考虑周全,是本监唐突了。”监军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中却暗暗警惕,对赵渊和大宁军有了新的认识。他意识到,大宁军并非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掌控,以后行事必须更加谨慎。
解决了监军的问题,贸易方面又传来好消息。第一批货物顺利运往东南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林公兴奋地向朱权汇报:“王爷,此次贸易大获成功,不仅收回成本,还有不少盈余。”林公满脸笑容,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为贸易的成功感到无比自豪。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大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朱权大喜:“好,太好了。这都多亏了大家的努力。你们的付出和智慧,为大宁带来了新的希望。”朱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一刻,他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带领大宁走向繁荣的决心。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朝廷突然传来消息,要求大宁增加进贡特产的数量,且缩短进贡周期。这无疑给大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朝廷,分明是在变着法儿地压榨我们。如此苛刻的要求,大宁百姓如何承受得起?”朱权愤怒地说道,他在房中来回踱步,心中满是无奈和愤怒。他深知,朝廷的这一决定将给大宁的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也可能影响到大宁刚刚起步的发展。
沈书瑶也感到十分棘手:“王爷,我们不能违抗朝廷旨意,但也不能坐以待毙。或许我们可以与朝廷谈判,说明大宁的实际情况,争取一些时间。只是按照规矩,藩王侧妃不便直接面圣陈情,我们需通过正式的官方渠道转达诉求。不如王爷您亲笔上书,详细陈述大宁贸易的艰难、百姓的困苦以及增加进贡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再由可靠的朝中官员代为呈递。我们要让朝廷了解大宁的真实情况,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沈书瑶试图冷静地分析局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遵循封建礼教和宫廷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她知道,在这艰难的时刻,唯有通过智慧和努力,才能为大宁争取一线生机。
朱权沉思良久,说道:“也只能如此了。书瑶,此次上书的细节,还需你帮我斟酌。你的见识和智慧,定能让这封上书更具说服力。”朱权看着沈书瑶,眼中满是信任和期待。在他心中,沈书瑶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也是大宁的希望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