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yan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6章 宝玉始提亲,红楼梦新编白话版,晏子yan,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且说薛姨妈被金桂气得肝气上逆,左肋直疼。宝钗心里明白是咋回事,也顾不上等医生来,赶忙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浓浓地煎了一碗,给母亲灌下去。接着和秋菱又是给薛姨妈捶腿,又是揉胸,好一会儿,薛姨妈才稍微缓过劲儿来。她心里又悲又气,气的是金桂那撒泼样儿,悲的是宝钗太有涵养,受了委屈,怪可怜的。宝钗又劝了一阵,薛姨妈不知不觉睡着了,肝气也慢慢平复了。宝钗就说:“妈妈,您可别把这闲气放心上。过几天等身体好了,就去老太太、姨妈那儿串串门,散散心。家里有我和秋菱守着,谅她也不敢怎样。”薛姨妈点点头:“过两天再说吧。”
元妃病好了之后,家里人都挺高兴。过了些日子,几个太监带着东西和银两来了,传贵妃娘娘的旨意,说因为家里人进宫探望很是殷勤,所以都有赏赐。太监们把物件和银两交割清楚就走了。贾赦贾政向贾母禀明情况,一起谢了恩。众人回到贾母房中,说笑了一会儿。这时,外面老婆子进来说:“小厮们来回话,说有人请大老爷去说要紧事。”贾母就对贾赦说:“你去吧。”贾赦应了一声,退出去了。
贾母忽然想起啥,笑着对贾政说:“娘娘心里可惦记着宝玉呢,前儿还专门问起他。”贾政赔着笑说:“只是宝玉不太肯念书,辜负了娘娘的心意。”贾母说:“我还给他说了好话,说他最近文章写得有进步了。”贾政笑道:“哪能像老太太说的那么好。”
贾母接着说:“你们总让他出去作诗作文,难道他都没做好吗?小孩子家,得慢慢教,俗话说‘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贾政忙点头:“老太太说得对。”贾母又说:“说起宝玉,我有件事和你商量。他也大了,你们得留意给他找个好姑娘定下来,这可是他一辈子的大事。别管远近亲戚,也不管穷富,只要那姑娘脾性好、模样周正就行。”贾政说:“老太太吩咐得是。但有一点,姑娘得好,关键是宝玉自己得学好,不然找个不靠谱的,耽误了人家姑娘,多可惜。”贾母听了不太高兴,说:“论理,有你们做父母的操心,本不该我多事。但宝玉这孩子从小跟着我,我可能是多疼了他些,耽误了他读书上进也说不定。不过我看他模样长得俊,心地也实在,不一定就没出息,不至于糟蹋了人家姑娘。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偏心,我瞅着他比环儿强点儿,你们觉得呢?”这几句话说得贾政心里直发慌,连忙赔笑说:“老太太见多识广,既然说他有造化,肯定错不了。可能是儿子我望他成才太急了,倒应了那句‘莫知其子之美’了。”这话说得贾母也乐了,众人都跟着笑。贾母又说:“你现在也上了年纪,又当着官,肯定越历练越沉稳。”说到这儿,回头瞅着邢夫人和王夫人笑着说:“想当年他年轻的时候,那古怪脾气比宝玉还厉害一倍呢。等娶了媳妇,才懂了点人事。现在倒埋怨宝玉,我看宝玉可比他当年通情达理些。”邢夫人、王夫人都笑了,说:“老太太又说起打趣的话了。”正说着,小丫头进来告诉鸳鸯:“请示老太太,晚饭准备好了。”贾母就问:“你们在嘀咕啥呢?”鸳鸯笑着回明了。贾母说:“那你们都去吃饭吧,就留凤姐儿和珍哥媳妇陪我吃。”贾政及邢王二夫人都答应着,伺候摆上饭来,贾母又催了一遍,他们才都退出去各干各的了。
邢夫人走后,贾政和王夫人进了房。贾政提起贾母刚才的话,说:“老太太这么疼宝玉,他总得有点真才实学,以后能混个功名,才不枉老太太疼他,也不会糟蹋了人家姑娘。”王夫人说:“老爷说得在理。”贾政就吩咐屋里丫头传出去告诉李贵:“宝玉放学回来,让他吃完饭再过来,我有话问他。”李贵答应了。宝玉放了学刚要去请安,就听李贵说:“二爷先别过去。老爷吩咐了,今天叫二爷吃了饭再过去,说还有话问二爷呢。”宝玉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像打了个闷雷。只好先去见过贾母,就回园里吃饭。三口两口扒拉完,匆忙漱了口,就往贾政这边来。
贾政正在内书房坐着,宝玉进来请了安,在旁边站着。贾政问:“这几天我心里有事,忘了问你。那天你说你师父让你讲一个月书就给你开笔,这都快两个月了,你到底开笔了没?”宝玉说:“才做了三次。师父说先别告诉老爷,等写得好点再回禀,所以这两天没敢说。”贾政问:“都是啥题目?”宝玉说:“一个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是《人不知而不愠》,还有一个是《则归墨》三字。”贾政问:“都有稿子吗?”宝玉说:“都是写了抄出来师父又改的。”贾政问:“稿子在学房还是家里?”宝玉说:“在学房呢。”贾政说:“叫人取来我看看。”宝玉连忙叫人传话给焙茗:“去学房,我书桌抽屉里有本写着‘窗课’俩字的竹纸本子,拿来。”一会儿焙茗拿了递给宝玉,宝玉呈给贾政。贾政翻开看,第一篇题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宝玉原来破题写的是“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代儒把“幼”字抹去,改成“十五”。贾政说:“你原来的‘幼’字就没紧扣题目。‘幼’字是说从小起到十六岁以前都是‘幼’。这章书是圣人讲自己学问随着年龄增长的,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都得点明,才能看出不同时候的学问境界。师父把你‘幼’字改‘十五’,就清楚多了。”看到承题,被抹去的原本写着:“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贾政直摇头:“不光孩子气,还能看出你没个学者的志向。”又看后句“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说:“这更不像话。”再看代儒的改本:“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就问宝玉:“改的能懂吗?”宝玉答:“懂。”又看第二篇,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先看代儒改本:“不以不知而愠者,终无改其说乐矣。”然后眯着眼看那被抹去的底本,说:“你写的啥?‘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上一句好像只写了‘而不愠’三个字的题目,下一句又跟下文君子的界限混淆了。只有改笔才贴合题意。而且下句得呼应上文,这才符合书里的道理。得用心领会。”宝玉应着。贾政又往下看,“夫不知,未有不愠者也,而竟不然。是非由说而乐者,曷克臻此。”原本末句是“非纯学者乎。”贾政说:“这和破题犯一样的毛病。这改的还算凑合,起码清楚。”第三篇是《则归墨》,贾政看了题目,仰着头想了想,问宝玉:“你的书讲到这儿了?”宝玉说:“师父说《孟子》好懂些,就先讲《孟子》,大前天刚讲完,现在讲‘上论语’呢。”贾政看这篇的破承没怎么大改。破题是:“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贾政说:“第二句有点难度。”“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贾政问:“这是你写的?”宝玉答:“是。”贾政点点头,说:“这也没多出众,但初次动笔能写成这样,还算不错。前年我在任上时,出过《惟士为能》这个题目。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写的,没点新意,大多抄袭。你读过没?”宝玉说:“读过。”贾政说:“我要你换个思路,不许跟前人雷同,就写个破题试试。”宝玉只好答应,低头苦想。贾政背着手,也在门口站着想。这时一个小厮飞跑出来,看见贾政,赶紧侧身垂手站住。贾政问:“干啥去?”小厮说:“老太太那边姨太太来了,二奶奶叫预备饭呢。”贾政没吭声,小厮就走了。
宝玉自从宝钗回家后,心里一直惦记着。听说薛姨妈来了,还以为宝钗也跟着来了,心里立马慌了神。壮着胆子说:“破题倒是想了一个,就是不知道行不行。”贾政说:“你念来听听。”宝玉念道:“天下不皆士也,能无产者亦仅矣。”贾政听了,点头说:“还凑合。以后写文章,得先把界限搞清楚,把道理想明白再动笔。你来的时候老太太知道吗?”宝玉说:“知道。”贾政说:“既然这样,你去老太太那儿吧。”宝玉应了声“是”,慢慢退出来,刚过穿廊月洞门的影屏,就撒腿跑到老太太院门口。焙茗在后面追着喊:“小心摔着!老爷来了。”宝玉哪能听见。一进院子,就听见王夫人、凤姐、探春等人的说笑声。
丫鬟们见宝玉来了,忙打起帘子,悄悄说:“姨太太在这儿呢。”宝玉赶紧进来给薛姨妈请安,然后才给贾母请晚安。贾母问:“你今天咋这么晚才散学?”宝玉把贾政看文章、让他作破题的事说了一遍。贾母笑得合不拢嘴。宝玉就问众人:“宝姐姐在哪儿呢?”薛姨妈笑着说:“你宝姐姐没来,在家和香菱做活呢。”宝玉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可又不好马上走。这时摆上饭来,自然是贾母和薛姨妈坐上座,探春等人陪着。薛姨妈问:“宝哥儿呢?”贾母忙笑着说:“宝玉跟我这边坐。”宝玉忙说:“散学时李贵传老爷的话,让我吃了饭过去。我匆匆吃了点就过来了。老太太和姨妈姐姐们吃吧。”贾母说:“既然这样,凤丫头过来陪我。你太太说她今天吃斋,让她们自己吃去。”王夫人也说:“你跟着老太太和姨太太吃,不用等我,我吃斋呢。”于是凤姐告了座,丫头摆好杯筷,凤姐斟了一轮酒,才坐下。
大家吃着酒,贾母问:“刚才姨太太提到香菱,我听丫头们前儿说‘秋菱’,不知道是谁,问了才知道是她。这孩子好好的为啥改名字呢?”薛姨妈脸涨得通红,叹了口气说:“老太太别提了。自从蟠儿娶了那个不知好歹的媳妇,整天吵吵闹闹,家里都不像个家了。我也说过她几次,她不听,我也没精力跟他们一直吵,只好由着他们。她哪是嫌名字不好,是因为这名字是宝丫头起的,才故意要改。”贾母问:“这又是为啥呢?”薛姨妈拿着手绢不停地擦眼泪,又叹了口气说:“老太太不知道,现在媳妇专门跟宝丫头斗气。前天老太太派人看我,我们家正闹呢。”贾母忙问:“是不是前儿听说姨太太肝气疼,要派人去看,后来听说好了,就没去。依我看,姨太太别把他们的事放心上。他们刚结婚,过段时间就好了。我看宝丫头性格温和宽厚,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前天那小丫头回来说,我们这边都夸她呢。都像宝丫头那样,公婆能不疼,家里上上下下能不服气吗?”宝玉本来听得不耐烦,想找借口走,听到这话,又坐下来呆呆地听。薛姨妈说:“不行啊。她再好,毕竟是个女孩子。养了蟠儿这个糊涂虫,我真不放心,就怕他在外面喝点酒,闯出祸来。幸亏老太太这边的大爷二爷常和他在一起,我还能放心点。”宝玉接口说:“姨妈不用太担心。薛大哥结交的都是正经买卖大客人,都是有身份的,不会出事的。”薛姨妈笑着说:“照你这么说,我真不用操心了。”正说着,饭吃完了。宝玉先告辞,说晚上还要看书,就走了。
丫头刚端上茶,琥珀走到贾母耳边嘀咕了几句,贾母就对凤姐说:“你快去看看巧姐儿吧。”凤姐一愣,大家也都很诧异。琥珀过来跟凤姐说:“刚才平儿打发小丫头来说,巧姐儿不大好,请二奶奶赶紧过去。”贾母说:“你快去,姨太太不是外人。”凤姐连忙答应,在薛姨妈跟前告辞。王夫人也说:“你先过去,我就去。小孩子家魂儿不全呢,别让丫头们大惊小怪的,屋里的猫狗也得留神。这孩子金贵,就是事儿多。”凤姐应了,带着小丫头回房去了。
薛姨妈又问起黛玉的病。贾母说:“林丫头这孩子还行,就是心思重,所以身体不太结实。要说机灵劲儿,和宝丫头差不多;要说宽厚待人,就比不上宝姐姐有度量、能忍让了。”薛姨妈又聊了几句闲话,说:“老太太歇着吧。我也得回家看看,就剩宝丫头和香菱了。等会儿和姨太太一起去看看巧姐儿。”贾母说:“对。姨太太上了年纪,去看看是咋回事,也能出出主意。”薛姨妈就告辞,和王夫人一起往凤姐院里去了。
贾政考了宝玉一番后,心里其实挺高兴,出来和那些门客闲聊。新近来了个很会下围棋的王尔调,他说:“据我们看,宝二爷的学问进步可大了。”贾政说:“哪有多大进步,不过懂了点皮毛,离‘学问’还差得远呢。”詹光说:“这是老世翁谦虚。不光王大兄这么说,我们也觉得宝二爷以后肯定有出息。”贾政笑着说:“这是诸位抬爱了。”王尔调又说:“晚生还有句话,斗胆和老世翁商量。”贾政问:“啥事?”王王尔调着笑说:“晚生有个朋友,做过南韶道的张大老爷家有个小姐,那真是德容功貌俱全,还没定亲呢。他家没儿子,家财万贯。但他们想找个富贵双全的人家,女婿还得特别出众才肯结亲。晚生来了两个月,瞧宝二爷的人品学业,将来肯定有大成就。老世翁这样的门第,再合适不过了。要是晚生去说媒,肯定能成。”贾政说:“宝玉也到了说亲的年纪,老太太也常念叨。只是对张大老爷不太了解。”詹光说:“王兄说的张家,晚生知道。他们和大老爷那边还是旧亲,老世翁一问就清楚。”贾政想了想,说:“大老爷那边没听说过这门亲戚。”詹光说:“老世翁不知道,这张府上和邢舅太爷那边有亲。”贾政这才明白是邢夫人的亲戚。坐了一会儿,贾政进来,想跟王夫人说,再问问邢夫人。谁知王夫人陪薛姨妈去看巧姐儿了。天已经黑了,薛姨妈走后,王夫人才回来。贾政把王尔调和詹光的话告诉她,又问巧姐儿怎么样了。王夫人说:“怕是惊风的症状。”贾政问:“严重吗?”王夫人说:“看着像是要风,还没抽出来呢。”贾政听了,没再吭声,各自回房休息,一夜无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