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2章 河阳之战,李光弼见人就坑,屈尊归来,周公成子,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抱玉感觉这话挺熟悉,心里犯嘀咕,就接着问道:“要是过两天救兵还没来,那咋整?”
李光弼把事儿全揽自己身上了——到了那个时候,你是要打仗,还是要逃跑,或者是要投降,我都不会怪罪你。
李抱玉心里念叨着,这老家伙太坏啦,我要是听了你的话,那准是我脑子进水了……
那叛军杀过来后,李抱玉就差人去和对方谈,讲道李光弼那家伙太不是东西,扣着粮草不给,咱这儿的人都快被饿死了,因而明天就归顺他们。
叛军都是实诚人,乐呵呵地就收了兵,打算第二天再来接受投降。
2减1等于1,只要再把南城守一天就能完工喽!李抱玉心里想着,自己可真是够机灵的。
第二天,叛军跑到南城来接收,哪承想被一通滚木礌石砸得晕头转向,这时候他们才明白自己被可恶地骗了,气得立马就攻城。但事儿是这样,他们原本以为是来受降的,光忙着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整得盔甲锃亮,根本就没拿攻城的家伙什儿。结果呢,叛军不但没把城攻下来,还让李抱玉趁机来了个反击,死的人那是躺了一地。
李抱玉把任务给干得漂漂亮亮的,接下来就盼着李光弼答应派来的援军了——要是那老家伙再骗咱,咱就跟许叔冀学!哎呀不行,刚把史思明打得屁滚尿流,可不能自己往人家刀口上撞,得赶紧跑……
可当李抱玉站到城头上朝着黄河中间那个沙洲瞧去的时候,一下子心里就凉了不少。
这会儿的中潭城,已然被叛军给紧紧包围住了,李光弼被困在城里发愁呢,就算他不想哄骗李抱玉,那也是一个兵、一匹马都派不出去啦。
甭管李抱玉负责的南城了,咱先来讲讲李光弼驻守的中潭城。
指挥进攻中潭城的叛军头儿是周挚,这家伙靠着人多势众,一股脑地往上冲,想要把护城河给填平了。负责守卫羊马墙(就是在城墙和护城河中间的那道防御设施)的大将荔非元礼(他是羌族),对这事儿压根没反应,在城头观察敌情的李光弼给气坏了,火冒三丈,赶紧派人去问咋回事。荔非元礼回答说,等敌军把壕沟填平了,我就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李光弼说:“成,我等着。”
没过多会儿,沟就给填平了,荔非元礼确实按约定出兵了。可刚把敌军打得稍微往后退了些,他就又撤回去了,藏回羊马墙那儿,再也不动弹了。
李光弼:你骗我!向来都是我老李骗别人,啥时候轮到别人骗我了?这天下还有没有公道了!来人啊,把这家伙给我宰了!
荔非元礼:先别砍,我有话要讲!
接着荔非元礼跟手下人讲,咱要是再不出去打仗,头儿就得把我给弄死咯。
部下:这和我有啥关系!
荔非元礼:在头儿弄死我之前,我得先把你们都给砍咯!
于是手下的人全都齐心协力,跟猛虎恶狼似的冲出去,一下子就把叛军击退了好几里地。
李光弼:这家伙确实把老夫的本事学到了,真能忽悠人……
在南城与中潭城都吃了闭门羹,史思明琢磨着自己不妨到北中城去试试运气。
李光弼瞅见老史转移了,赶忙就跟上去,接着又使出忽悠人的本事来忽悠北中城的手下——那些家伙干啥都不行,就知道吃,把大把功劳都送给了南、中两城的兄弟,你们羡不羡慕?
北中城的那些手下和老李没那么熟稔,对这位大帅以往不光彩的事儿也不大清楚,一经煽动,那立马就情绪高涨起来,扯着嗓子喊着冲出城去,要跟叛军一决高下。
那冷兵器时代的打仗啊,士气确实挺重要的,可也没到一个能顶十个的地步。北中城的那些傻大兵们虽说被哄得挺来劲,可面对比自己多好几倍的叛军,打得那是相当费劲,猛打了一上午,也没整出个输赢来,并且还呈现出一股劲儿用完,第二股劲儿就弱了,第三股劲儿就没了的样儿。
李光弼觉着情况不对,赶忙把心腹爱将郝廷玉和论惟贞叫了来,吩咐他俩去攻打最为顽固的那两部叛军。由于担心这俩人像荔非元礼那般不顶事,李光弼就放狠话道,要是打不赢,你们就别回来了,死外边得了。
话还没说完呢,老李的脑袋里一下子冒出了李日越和高庭晖那两张老实巴交的大脸……当下就吓出一身汗来。接着他赶忙往回找补,麻溜地拿出一把匕首,语气坚定地给郝廷玉和论惟贞表了个态:
“打仗,那可是危险的事儿。咱国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贼人手里。要是万一打仗打输了,各位在前面被敌人弄死了,我就在这儿抹脖子,不会让各位单独去死的。”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小郝和小论咋就成了老李的得力手下呢?那是因为他俩好糊弄!就这么着,这俩人感恩戴德地出城打仗去了。特别是郝廷玉,顶着那跟下雨似的箭,拼命往敌阵里冲。他那高大的身板在人群里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身边那是血光四溅,叛军让他杀了好多,把城头上的老李高兴得直跳脚。
忽然间,郝廷玉被一箭射中,接着就从战马上跌落下来,李光弼看不到他了。主将一受伤,郝廷玉的部队立马就乱了套,差一点儿就被叛军追着冲进了北中城。
城墙上,老李一个劲儿地蹦跶,那是被气的。气急了的他,当下就下令,要把郝廷玉的脑袋给砍了,不管这人是死是活。
其实小郝还活着呢,不过是他的马被射死罢了。但当他瞧见李光弼的亲兵提着把大砍刀凶巴巴地冲过来时,差点就给吓没气儿了,嘴里直喊着“我为党国立过功,我为委座流过血”,接着就把手下的那些残兵召集起来,呜嗷喊叫着又一次冲进了敌阵。
瞧见没,小郝虽说脑子不太灵光,可当了这么多年的心腹也不是闹着玩的,到了要紧关头那是能帮着脱险的!
他清楚李光弼不是那种只耍嘴皮子不干事的人,要是说砍人,那是真会下得了手的。
才把郝廷玉给镇住,这边仆固怀恩又惹事了。
仆固怀恩那可是勇猛无比,在大唐能称得上是头号猛将。他的儿子仆固玚,就跟西楚霸王似的。只要一有大战,必定率先冲向敌阵,而且每次都能战无不胜,士兵们都敬称他为“斗将”。这“斗将”人生里最出名的事儿,就是那股倔劲儿上来后,死死咬住史朝义不松口,拼命追了两千里,到最后把史朝义的脑袋砍下来这才罢休。
所以一般来讲,像河阳之战这种“小阵仗”,不管是谁出岔子,那也不该是仆固家的父子俩。
这回战况一变得胶着,仆固怀恩父子竟然得意洋洋地败退了,这使得李光弼的中军遭到了叛军的包围,瞬间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其实这种心态不难明白。你想想,你在公司拼命打拼,好不容易把自己的上司给熬升职了,你作为老资格和业务能手,大家都觉得你该是接班的那个人。哪晓得上面突然派来个外来的人把你给顶了,这新上司还特别差劲,不光降工资,还扣奖金,并且天天让大家搞 996。要是这人要栽跟头了,你是使劲帮他呢,还是在旁边看着不管?
并且这会儿仆固怀恩已经被任命为行营节度,爵位晋升为大宁郡王,在朔方军里那可是实打实的二号人物。就算李光弼的刀再锋利,那也碰不了老仆固,要不然信不信将士们会闹起来、朝廷会追究责任呢?
所以瞅着李光弼要不行了,仆固怀恩父子那可是有足够的底气等着看结果,就跟要摆上点小酒和花生米似的在那瞧着(不过唐朝没这东西),只不过他们也就是想想罢了。
这父子俩正在慢悠悠地磨洋工呢,冷不丁瞧见远远的有一队大帅的亲兵凶巴巴地奔过来,手里还拿着亮闪闪的大砍刀……
这家伙犯疯了,难不成还想把我也给砍了?
仆固怀恩起初有点发蒙,不过很快就回过神来了。
当下大唐的形势近乎垮掉,这两年来大反攻所取得的成果差不多都白费了,这事儿得怪李亨。但问题是这人压根就不是那种英明大气的人,要是河阳打了败仗,潼关以西恐怕就得全部丢掉,到那时这位皇帝肯定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前线主帅李光弼身上。
要是这场仗打输了,对老李来说,死在战场上那就是最好的结局了。那他哪里还会管什么朔方军会不会哗变,朝廷追不追责呢?
——反正史思明弄不了我,皇帝也得把我整死。那在我被整死之前,为啥不把你们这些不听话的混账东西都给整死呢?
想明白了这个事儿,仆固怀恩立马惊出一身冷汗。随后他麻溜地骑上马,带着儿子朝着叛军猛冲过去,那劲头着实可以说是如烈火般凶猛,像雷霆般迅疾。
反正不能叫那帮拿着大长刀的亲兵给赶上了。
河阳之战打到末了,就这么弄成了一场乱战——前边大唐的官兵们跟发了狂似的,和好几倍自己人的叛军拼命干仗,在他们后头是一队队拿着亮闪闪大砍刀的大帅亲兵。这些人连敌人都不看一眼,那热切又炽热的目光老是在自己人脖子后头扫来扫去,那眼神就好比饿鬼碰上了大餐、色狼把大美女给堵住了那样。
在城头上,李光弼不停地使劲挥舞着大旗。他的旗子指向啥地方,拿着砍刀的亲兵就一股脑地往那儿冲,那个方向的唐军就跟被狼追的兔子似的,撒开腿拼命往前跑,把叛军冲得稀里哗啦,乱了套,没法再打仗了。
就这么着,史思明都没整清楚咋回事呢,稀里糊涂地就败逃了,并且被唐军砍了脑袋的有一万多人,活捉的有八千。剩下的那些伤亡的、逃散的多得没法数,反正他的主要部队差不多都扔在河阳了。
此后,大唐和叛军的攻守情况发生了转变,史思明没能力再大规模地发起进攻了,只能着急忙慌地拼命防守,过了一年多,他就被自己儿子史朝义给杀了。
河阳之战的规模、取得的成果以及重要性,在安史之乱里算不上显眼。就算是对李光弼的征战经历来讲,也远远比不上太原之战和邺城之战所产生的影响。
不过这一仗,恰恰是李光弼作战风格极具代表性的展现。
咱都清楚,郭子仪跟李光弼被称作是大唐中兴的两大支柱。可实际上,在这场平定安史之乱、持续了将近8年的大战里,有个人的功劳和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能够跟郭子仪、李光弼相媲美,这人便是仆固怀恩。
要不是后来唐代宗李豫把仆固怀恩给逼得造反了,那在史书中威名赫赫的就不是只有“双壁”了,而是得加上仆固怀恩变成“三英”啦。
而这三位为大唐王朝延续了 150 年国运的天才将领,他们的作战方式可是大不一样。
郭子仪善于管理将领。简单来讲,老郭不光是厉害的军事家,也是优秀的政治家,那真是文武双全,又有智慧又有勇气。他最强的地方不只是在战场上厉害得不行,还特别会搞人际关系。正因如此,皇帝对他很放心,同事们也很安心,手下的将领们也很尽心——能够让大家齐心,他才能够“再次振兴王室,功劳在那一代人中很高”,并且最后能有个好结局。
仆固怀恩善于“领兵”。这铁勒人从参军开始就在朔方军里闯荡,一点一点地往上升,不管节度使换谁来当,他都是稳稳的二号人物,是“本土派”的核心力量,很得士兵们的心。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如果得不到仆固怀恩的支持,那这节度使的位子也坐不稳当。
就说李光弼在河阳之战时把仆固怀恩给坑了,后来仆固怀恩就跟鱼朝恩联手,在洛阳之战里给李光弼也弄了个大坑。最后李亨只得出来调解,让李光弼单独掌管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不过把他朔方节度使的职位给撤了,换成仆固怀恩来当。
在朔方军中,后者的地位那是相当超然。毫不夸张地讲,只要仆固怀恩发句话,这支大唐军队里的头号主力部队就会跟着他行动,就算是去造反也不在话下。
所以仆固怀恩在朔方军那可是说话很有分量的,最后还亲自把安史之乱的残留问题给解决了。然而,一旦离开了朔方军,他就跟找不到方向似的,只能被别人耍得晕头转向。
最后呢,一个啥本事没有的宦官叫骆奉先,硬是把这位有中兴之功的元勋给逼得造反了,结果这人不仅丢了性命,还落了个满身骂名。
那李光弼啊,在“统领将领”这方面,郭子仪能把他远远甩在后面,得有十里地呢;在“带兵打仗”上,仆固怀恩又能把他再甩出十里。就这样,他咋还能做到被推崇为“战功在中兴时期排第一”呢(《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善于防守,很有谋略,比起喜欢兵将硬拼的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李光弼不一样。在他指挥的战役里,常常能看到靠奇招取胜、人少还能赢的情况。就冲这一点,甚至有人觉得古代的孙武、吴起、韩信、白起这四位大将,都比不上李光弼呢。
这种像是让关公和秦琼对战一样的比较,很难去判定是对还是错,这儿就先不说了。但李光弼管理军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前面写到河阳之战的时候,为了让内容更有意思,加了不少听起来挺离谱的情节,不过总体上还是跟史实相符的。就像李光弼,不光和史思明互相使绊子,连自己的部下和友军也没少被他算计;还有在这场战斗中,李光弼的刀好多时候都像是对着自己人的脖子去的。
要不是这样的话,这场仗说不准还真没法获胜呢。
更为关键的是,这并非李光弼偶尔为之。在这位中唐名将的军旅生涯中的多数时候,他都是如此行事的。
那自然,他也是有难处的。
那郭子仪可是出身于士族大户人家,他的学生和以前的部下到处都是,不管到啥地方都有人卖他面子。而且老郭这人脾气好,懂得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简直就是天生的能成事的人。因此,他善于统领将领,这没啥稀奇的,也没多高的难度。
那仆固怀恩年轻的时候在草原上就是放羊牧马、猎取人头的。他出身卑微,又是外族,性子还挺随便,在官场里那就是个怪咖,就算想当将领,也没那个资本。于是呢,他就在朔方军里待着,和基层的军官以及士兵们关系处得特别好,一块儿吃苦享乐,想不善于带兵都不行。
李光弼这人呢,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他爸李楷洛当了半辈子契丹酋长后转行,成为了朔方节度副使,还被封为蓟国公,所以他算是个当官人家的孩子。但是要说在官场上的关系和人脉,李光弼跟郭子仪比那可差得不少呢,他算是突然发迹的那种,也就比仆固怀恩这个实打实的铁勒酋长稍微好一些。
所以他打算“将将”,却没有郭子仪那样的条件;想要“将兵”,又做不到像仆固怀恩那样能够俯身和普通士兵亲密相处,多少显得有些不上不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