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8章 杀妾充饥,三万百姓献人肉,屈尊归来,周公成子,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许远深知自己在军事上不如张巡,他对张巡说:“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请公为远战。”从此,二人达成默契,许远负责后勤,张巡全盘主管军事。他们如同两颗紧密相连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相互辉映,共同守护着睢阳。

然而,半年后,尹子奇卷土重来。此时,张巡他们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粮食短缺。此前,李巨为对抗贺兰进明,将部曲全部带走,致使麾下部队粮食消耗过快,还以河南节度使的名义向张巡征粮。睢阳原为抗敌准备的存粮,就这样被调走了一半。那被调走的粮食,仿佛是睢阳的希望之光,随着它的离去,黑暗笼罩了整个睢阳城。

战事愈发激烈,张巡在给唐肃宗的奏报中写道:“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守城士兵体力消耗巨大,粮食也吃得飞快。为了保证睢阳能继续坚守下去,张巡吩咐南霁云去找贺兰进明搬救兵,同时在城中施行粮食定量分配制度。他对士兵们说:“我们必须节约每一粒粮食,这是我们活下去的希望,也是我们守城的关键。”

南霁云快马加鞭,赶到贺兰进明驻扎的临淮。他向贺兰进明禀报睢阳的惨况,恳请他出兵救援。他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大人,睢阳危在旦夕,百姓和将士们都在生死边缘挣扎。恳请大人看在国家的份上,出兵救救他们吧!”然而,贺兰进明却丝毫没有大局意识,他对南霁云说:“睢阳迟早陷落,将军有大把前途,何必守在那里送死?不如留下来,跟着我,享尽荣华富贵。”

南霁云愤怒不已,他拔出佩刀,自断中指,怒吼道:“待叛军平定后,必杀贺兰进明!我南霁云发誓,今日之仇,不报非君子!”说完,他转身离去,那决绝的背影,仿佛在向贺兰进明宣告着他的决心。

另一边,叛军得知睢阳城内缺粮、士卒大饥后,便架云梯,以钩车、木马攻城。张巡率领着将士们,顽强抵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敌人无法前进一步。然而,形势却越来越不利。

睢阳城内,粮食越来越紧张。士兵们开始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那饥饿的感觉,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扼住了他们的喉咙。张巡看着将士们饥饿的面容,心中满是痛苦与无奈。

终于,他做出了一个惊天的决定。

那是一个阴霾密布的日子,铅灰色的云层沉甸甸地压在睢阳城的上空,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绝望所笼罩。狂风在街巷间呼啸肆虐,发出如鬼哭狼嚎般的声响,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悲剧奏响序曲。

张巡将自己的爱妾带到了城墙上,他的手紧紧握着剑,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那把剑是他此刻唯一的支撑。他的眼中满是泪水,那泪水里交织着痛苦、无奈与决绝。

“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张巡的声音颤抖着,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的灵魂深处挤出来,带着无尽的悲怆。那声音在狂风中被撕扯得支离破碎,却又重重地砸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上。

他的爱妾,平日里温婉柔弱,此刻眼中却没有丝毫恐惧,只有坚定与决然。她轻轻抬起头,看着张巡,那眼神中满是理解与爱意:“夫君,城中无一粒粟,草根、树皮、鸟雀、老鼠、虫子、蚯蚓皆已吃尽。再过几日,全城百姓、军士未战死,也会全饿死。破城后,妾身不忍被叛军凌辱,愿以一己之躯,为守城尽最后一份力。”她的声音轻柔却又坚定,在这狂风呼啸的城墙上,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震撼。

说完,她猛地一头撞在了城墙上,那沉闷的撞击声仿佛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张巡的心头。张巡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发出一声痛苦的嘶吼,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合上了爱妾的双眼。那曾经明亮动人的双眼,此刻却永远地闭上了,再也无法回应他的深情。

随后,他拿起刀,手在不停地颤抖,每一刀,都仿佛割在自己的心上。他的泪水模糊了视线,却仍在机械地动作着,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那把刀在他手中,变得无比沉重,每一下切割,都像是在切割他自己的灵魂。

他将爱妾的尸体剁成肉块,放入大锅中煮熟。士兵们围在锅前,声泪俱下,不忍食之。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与挣扎,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现实。张巡强忍着悲痛,大声吼道:“吃!只有吃饱了,才能守住睢阳!才能为大唐保住这半壁江山!”他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透着无尽的哀伤。

士兵们含着泪,颤抖着拿起碗筷,吃下了这饱含着痛苦与无奈的“军粮”。每一口吞咽,都像是在吞咽着自己的良知与人性。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痛苦,对张巡的命令,他们不敢违抗,对眼前的食物,他们又充满了抗拒。

城中百姓听闻此事,纷纷落泪。他们知道,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与其被叛军屠戮,不如为守城将士充作军粮。于是,一场悲壮的“献祭”开始了。三万多百姓,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大唐的忠诚。他们排着队,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坚定与坦然。他们走进那血腥的“厨房”,仿佛走进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场神圣的仪式。

至德二载十月,尹子奇再度集结大军攻城。此时的睢阳城,内无兵可战,外无兵来援。城墙上,士兵们饿得连站都站不稳,手中的武器,仿佛有千斤重。他们的身体瘦弱不堪,眼神却依然坚定,望着城外的敌人,充满了不屈。

张巡跪在地上,朝着西方磕了三个响头,他的声音响彻云霄:“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那声音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久久不散,仿佛是他最后的呐喊,是他对大唐的忠诚誓言。

城陷了,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将皆被俘虏。尹子奇看着张巡,心中竟有些胆颤。他走上前,看着张巡那满是血污却依然坚毅的脸,问道:“听闻你每次迎战都咬牙切齿,以致牙齿全都咬断了,何以至此?”

张巡怒目而视,大声吼道:“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仇恨,仿佛要将尹子奇生吞活剥。那目光如同一把利刃,刺得尹子奇心中一寒。

尹子奇不信,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发现真的只剩下三四颗完整的牙齿。他不禁为张巡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想要劝降他:“你如此英勇,若肯归降于我,必能享尽荣华富贵。”然而,张巡始终对叛军破口大骂,言辞激烈,毫不畏惧:“你这逆贼,休想让我屈服!我生为大唐人,死为大唐鬼!”

最终,劝降不成的尹子奇勃然大怒,下令将张巡杀害。张巡被押赴刑场,他昂首挺胸,步伐坚定,眼中没有丝毫畏惧。他的脸上带着一抹轻蔑的笑容,仿佛在向尹子奇宣告,他的灵魂永远不会被征服。与张巡一同赴难的,还有雷万春、南霁云等诸位守城英雄。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着尊严与气节,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许远,因为是睢阳太守,尹子奇不敢擅自杀之,将其交给安庆绪处置。但很快,在安庆绪下令撤出洛阳前,许远也因不屈而壮烈殉国。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却始终没有屈服。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大唐,为了百姓,他绝不低头。

可悲的是,就在睢阳城破三天后,张巡生前望穿秋水的援军终于来了。原来,唐肃宗派出宰相张镐替代贺兰进明。张镐听闻张巡告急多时,曾第一时间命濠州刺史闾丘晓率部增援。然而,闾丘晓“素愎戾”,对才华高于自己的张巡、许远以及先前死于其手的诗人王昌龄皆嫉妒不已。他接到命令后,故意拖延时间,致使张巡失救、睢阳失守。

张镐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将闾丘晓杖杀,为张巡报了仇。唐肃宗也听从李翰等人的建议,给予睢阳守城将士应有的表彰。然而,彼时天下的舆论,却对张巡等人的付出产生了争议。

有人认为,张巡带头吃人,无论出于何种高尚的目的,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都是无法容忍的野蛮行径。他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对张巡的行为表示谴责:“这简直是违背人伦,就算是为了守城,也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张巡之罪,是当时睢阳城全体军民的共同选择。他守睢阳,是为了保卫江淮,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他们反驳道:“若无张巡死守睢阳,江淮沦陷,天下百姓将陷入更深的苦难。他是为了大义,不得已而为之!”

明朝人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写道:“(张巡)不依古法,人自为战,虽古大将不能过也。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号令如此严明,足矣。何必如吴、白辈下毒手乎?勿以成败论英雄可也。”他的评价,如同一道光照进了历史的迷雾,让人们重新审视张巡的功绩与过错。

张巡被杀五百年后,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下了“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将张巡视为榜样,激励自己不屈抗敌。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张巡的精神成为了文天祥心中的支柱,支撑着他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到了明清以后,在官府的推动下,张巡、许远双双封神,世称“双忠公”,受到后人的祭祀和崇拜。他们的庙宇遍布各地,香烟缭绕。百姓们在庙宇中虔诚地祈祷,祈求他们的庇佑。那袅袅升起的香烟,仿佛是人们对他们的敬意与怀念,穿越时空,永远流传。

历史,是一场漫长的诉说,它承载着无数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张巡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忠诚、他的勇敢、他的无奈,都成为了后人心中永远的记忆。在那血与火交织的岁月里,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或许,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记忆,也是一种选择性遗忘。当残忍被剥离后,信仰便冉冉升起,为千秋万代所铭记 。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战神龙王凌羽

阳光灿烂的时光

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去吧

求求你让我火吧

斩神:哦豁?他俩的友谊,变质了

写着玩别催更

心声被偷听,她打烂绿茶女主的脸

菁菁河边草

炼刀录

烟火无迹

竹马悔婚?我嫁京圈大佬被盛宠

所谓泱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