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巡死守睢州城,以五千士卒抵挡十三万叛军数月之久。像一颗钉子钉在那里,致使十几万叛军不敢南下。保证了唐朝官军的粮饷供应之地的安,为唐军重整旗鼓,最终杀入中原争取了时间。
无论是南下,还是西进,睢州都是绕不过去的点。
隆武帝和孙可望想要睢州,就是想确保淮南之地的安,同时为将来大军北进创造条件。
当时,隆武帝在刘体仁被围之时,就曾派出使者前往睢州去见刘体仁。想要说服他,甚至说服在河南的所有闯军归顺自己。
但刘体仁却派出使者去见了周显和隆武军,向他们提出。谁能解了睢州之围,他就率部归降谁。
当然,刘体仁的话只是在形势不利之下做出的被迫表态,将来解围之后他是否会遵从承诺谁也说不准。
但刘体仁在兵败之后既没有北渡黄河投靠周显,也没有南下归顺隆武军,却选择最不明智的困守睢阳以支援开封。
从中便可以看出,刘体仁依旧对闯军保持忠心。
隆武军提出的条件,周显不能替刘体仁做主。即使将来能做主,周显也不会轻易把睢州交给他们。
毕竟,睢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试想自己将来北击清军之时,在身后却有一支大军驻扎在睢阳,随时可以发起进攻。这得是多大的威胁啊!
周显没有表态,依旧将那三千燧发枪送给了隆武军。
表示将来攻取河南,谁先出兵得到就是谁的。两军不交战,不对峙,各取所取。
这点,隆武帝同意了,孙可望也表示接受。
但隆武帝和孙可望对这批燧发枪的分配却起了争执。
隆武军以孙可望的献军旧部为基础,用的都是刀枪,少有各种火器。火枪也都是火绳枪,对于燧发枪这种火铳,他们更是一杆都没有。
最后的结果是隆武帝得了五百杆,用以装配他的禁军,孙可望得了剩下的。
得到这些的隆武军也遵从了约定,只不过因为刘良佐和方国安的背叛,隆武军实力受损,孙可望更不愿和满清直面相抗。
艾能奇率一万步骑在濉水,与刘良佐、方国安对峙,却不进攻。
孙可望让刘文秀率两万士卒从颍州西进,进入豫南,拿下了没有清军防守的汝南,但在进抵郾城一线之后便再无动作。
隆武军进军初时,多铎明显还有点担心。但看到隆武军这样,瞬间放了心。只在许昌留下数千士卒,安心将其他兵力尽数调往开封。
隆武军和南明的谈判一直都在进行。
隆武帝想借助南明压制孙可望,而孙可望又想从南明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因而未能和南明达成一致。
但在隆武军得到汝南之后,南明军主动将在信阳的驻军撤回,在湖广和河南边界的平靖关、武阳关驻扎。
在李自成死后,南边难得的恢复了平静。
但不久之后,四川那边又传来消息。
吴三桂击败曹变蛟,将明军主力赶出了四川。虽然在蜀地还有曾英、杨展等明将在,但已无人再能对占据成都的关宁军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