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
“第一,”赵烈文说道,“这件事情太敏感了,这个口,旗人开得,汉人开不得!”
“嗯……有道理。”
“第二,正因为我是江阴人,瓜田李下的,说出来话,反没有什么分量,未必会为轩邸信服。”
“这……也是。”
“所以,我以为,祭阎丽亨,应该是轩邸自己的主意。”
“有道理!有道理!抱歉,我打岔了,惠甫,请你继续。”
“不过嘛——”
“怎么?”
“许星叔是杭州人。”
赵烈文这句话,没头没尾的,曾国藩不解,“又如何?”
“轩邸的两位侧福晋——杨侧福晋是江阴人,扈侧福晋是杭州人——嘿嘿,可是挺巧的!”
曾国藩微微一怔,“这——”
赵烈文一笑,“这上头,我颇有一点儿想法,不过,等一会儿再说——我还是‘继续’吧!”
“请!”
“按理来说,”赵烈文说道,“恭邸退归藩邸之后,很应该再补一个大军机进去的,可是,轩邸就这么一直拖着,五个人干六个人的活儿——”
“当然,你也不能说他有什么不对,军机大臣的员额,或五、或六,都是正常的。”
“倒是有这样子的一个说法:军机大臣不能满六,满六则有所‘妨碍’;不过,轩邸是全中国第一个讲究西学的,怎么可能真的相信这种虚妄的说法?他不过是拿这个故老相传的说头,搪塞悠悠之口罢了!”
“我以为,真正的原因,是军机处原本三满三汉,恭邸退出之后,如果往里头补人,就一定要补满员——不然,二满四汉,就太扎眼了!”
“三个汉员,已经很特出了!不过,到底前头还算有个‘故例’——在热河的时候,补了个焦桂樵进去,军机处的汉员,由二变三了嘛!”
焦佑瀛字桂樵。
“如果汉员竟然由三而四,”赵烈文继续说道,“无论如何,旗人是接受不了的!”
“当然,文博川之外,满员之贤者,屈指可数,可是,本也不必此人如何能干,只要乖乖听话,一切仰承轩邸意旨,便于大局无碍。”
“三满三汉,八旗上下瞅着,不也好看些?”
“可是,轩邸就是不干!一定要维持这个‘汉压满’的格局!”
“爵相,你不觉得,轩邸此举,大有深意吗?”
“嗯!”曾国藩点头,“这时候一长,大约就……‘习惯成自然’了!”
“爵相洞鉴若火!”赵烈文说道,“到时候,军机处‘汉压满’的格局,便会成为新的‘故例’、甚至‘成例’了!”
顿了顿,“所以,轩邸之企图,确实是‘扬汉抑满’——断无可疑!”
曾国藩再次点头。
“其二,”赵烈文说道,“改革八旗!”
顿了顿,语气变得十分的感慨,“这件事情,实话实说,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看好——包括我在内!孰知,轩邸居然将其扎扎实实的办下来了!而且,并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碍!真正是——”
“哎,不能不替他大大的写个‘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