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漩涡(1 / 2)

百姓们有些身上有斗笠蓑衣可以穿的,但是有一些却没有。

百姓与百姓之间的穷苦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穷的鞋都穿不起,有一些还勉强凑的出一身没有补丁的衣服呢。

不过那没有补丁的衣服,他肯定是舍不得,平时穿出来的都是过年的时候拿出来穿一穿,然后赶紧再放回去。

他有好衣服就有旧衣服,因此也不算是因噎废食。因为平时干活,生活有旧衣服可以穿。

而那些穿不起鞋,裤子只有半截,身上打满了补丁,连斗笠都没有的人,此时此刻,才是最着急的。

他们家里穷,吃不饱,自己的力气也小,自己的地也小,那么自己能开垦的荒地就更少,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来越穷。

相比较而言,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就比朱重五那样的家庭差很多。

虽然朱重五自己也就是个穷苦百姓,没有什么钱。

但是毕竟自己的儿子是个壮劳力,自己拼拼命,也算一个不错的劳力。

生活总还是过得下去。

但是那些穷到极致的人,这地里为数不多的庄稼,却不敢有丝毫的闪失。

少长出来一株庄稼,可能就有一天没饭吃。他们愁啊,他们急呀,但是就是不能被放出去。

终于有几个穷疯的活不下去了,脑袋一上头就冲了过去。

他手无寸铁,自然不敢和这些士兵战斗,他要和他们争吵,他要理论。

可当他离得太近,站到了鹿角的旁边,离士兵只有一步距离的时候,就直接被士兵一刀砍死了。

尸体重重的倒在地上,将地上的积水溅起一片水花。

士兵甩甩刀上的血,血水滴在积水里,浑浊的积水里晕起几点红花。

随后便一言不发地将刀入鞘。

士兵们再也没有去威胁这些百姓,连一句劝离的话都没有再说。

但正是他们的这种姿态,让百姓们再也不敢聒噪。

是的,刚才百姓们是不敢前冲,现在是连话都不敢说了。

诡异的安静,众多的百姓与众多的兵站在一旁。

就这样站在雨里,通天之中只有雨的声音,再没有半分旁的杂音。

百姓们这个时候是应该离去的,因为已经确定了出不去,他们也不敢闯关。

那么在这里站着,在雨水中凉着,只是白白的消耗自己的体力,白白的浪费自己身上的热量。

这样愚蠢的行为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是对他们视如生命的粮食的浪费。

真是一群愚蠢的农夫啊,不懂得取舍,不懂得认清现实,不敢于反抗,但又不肯安心接受。

他们只是站在原地,站在雨中,幻想着有救世主的出现,幻想着转机的出现。

就这样徒劳的等着,等着。终于在雨中好像等出来一些动静。

一支马队从后面奔腾而来。

百姓们慌忙闪开,将中间的道路让出来。

马队在积水上奔腾,溅起都是水花。

从百姓身边经过的时候,百姓的身上也溅满了泥水,但是没有人在意。

骑马的人不在意,百姓自己也不在意。那马自然也不在意。

当然,也许平时可能会有一些人心里感觉不爽,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大家身上都是湿透的。

奔腾过来的马队让守在城门口的士兵如临大敌,瞬间警戒起来,长矛凌厉,在鹿角上面排成阵,对准着道路。

马队为首的一个锦衣公子,赶紧勒马。

他的骑术不错,马儿在这湿滑的泥路上恢恢一声,还抬起了双蹄展示了一下。

如临大敌的城门守军这时候才看清斗笠下的锦衣公子的样子,解除了警惕。

但他解除的警惕是针对于公务的,而私人心中的紧张却没有消失。

这来的是张承,张昭的大儿子。

在吴郡,只要孙权的儿子一天不出现,就是张承的地位最高。

张承可以说是吴郡最大的二世祖,他的爸爸可是张昭埃

士兵解除的警惕,是因为觉得张昭的儿子不会做出对吴郡、对孙权不利的行为。

他这个时候到这里来,一定是有公务在身。

但是,他心里私人犯的警惕则是害怕。

这个士兵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应该是一个叫做庞统带着城里的大官步骘一块儿去了庐陵,再也没有回来。

应该就是在这件事儿发生前,城门口有个守军,触怒了张家的一个公子,还不是张昭的儿子,只是一个旁亲。

结果最后连尸体都没能保存,被主公拿去讨好张家了。

这守军见着张承气势汹汹的骑着马来到这里,心里怎么能不害怕?他要真把自己打死了,那自己也真的是白死。

哆哆嗦嗦的还没有上前去问话,张承就自己说话了。

“立刻打开城门,放我外出,我奉命前往庐江,向刘使君献出降书降表。”

“请,请公子出示公文。”

刚才如此冷漠挥刀收到的士兵,此刻在张承的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胆怯。

但在同僚的注视之下,还是壮着胆子哆哆嗦嗦的向张承索要公文。

张承没有为难他的意思,从怀中取出公文。

张承怀里一个油包纸包公文,背后背着一个包裹,包裹里是一个木盒,木盒里套着一个金盒,金盒内用丝绸做底衬,放着孙权亲笔写下的降书降表。

此时还没有将公文大印送到刘备手下。

这大印要等刘备带众人来到吴郡城外,使孙权出郭迎接,跪地献出。

守中的士兵翻开油纸,检验了一下公文,核对无误,就命令放开城门,放张承出去。

士兵们当即收起武器,将鹿角架开,取下城门木栓,将城门打开,放张承离去。

城门打开之后,张成就带着骑队一声令下,催动坐下战马踏着积水从这挂着人头的城门洞里出去了。

等张承的人过了城门洞,士兵又赶紧列阵,将城门关闭,放下门栓,拉回鹿角。

面对眼巴巴的在旁边瞅着的这些百姓,士兵们又恢复了刚才那副冷漠的样子。

经过这一个插曲,暴雨中仍然是百姓在无声的站着。

但是他们是不可能出去的。对于天气,他们感到绝望,对于面前的士兵,他们也感觉无力。

终于,一开始的倔强被这中间的插曲打散了,他们开始垂头丧气,三三两两的往回走。

刚才张承和士兵的交谈,他们听得很清楚。

张承带着降表去向刘备投降了,刘备应该很快就会来了吧。

百姓们在心里念叨着,祈祷着。

希望新来的主公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吧。

吴县县城内的大搜捕仍然在继续。

昨夜逃走的那些士兵还是没有找到。

还有大胆的敢在街上停留的百姓,都被驱离赶回了家中。

这一次,不管百姓们如何唉声叹气,也只能在屋里看着暴雨继续侵袭大地。

而张承离开城门之后,转向南行。

要去庐江寻找刘备,最近的是往东直走。

但是吴县正东是庞大的千里太湖。

如果是平时,走水路要比走路路快得多,但是这连绵不绝的暴雨使河流水位暴涨。

平时温柔的江南水乡,条条银带,如今成了恶蛟猛龙。

在这片水网密布的大地上奔腾着,咆哮着,吞噬着,冲击着,最温柔处于地位最低的地方的水,此时此刻在天地的助威之下变成了世界上最刚强的东西。

任何敢阻挡在他前面的东西,都要被他摧枯拉朽的摧毁。

任何想要驾驭它的船只,都将要被他卷入波涛之中,拍碎在水里。

前去寻找刘备,必须得去一个地位足够的人。当使者也不能随便找个小兵就派过去。

而张昭选择了张承只能说这是对未来下的一个赌注。

并不是张承这一去,就能简简单单的将刘备迎回来,让自己认真的在刘备面前亮个相,争夺一些政治资本。

这一去,张承其实是在赌博。

因为这一路上危险太大。

江南处处丘陵,处处河道,在这样暴雨倾盆的时候,水位暴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不知繁几。

张承这一去,加上左右绕道,少说有近千里之遥远。这一路上到底得遇到多少危险的自然灾害尚未可知。

所以说,张承和张昭这一次也是在赌。

如果赌赢了,在这样危险的情势之下,由张家人将刘备迎来,那么给张昭、张承带来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如果赌不赢,那么张昭就要失去这个儿子。

但是张昭手里还有另外一张牌。

那就是自己的儿媳,诸葛氏。

有她作为第二层保险,算是和诸葛瑾、诸葛亮联系起来。

最起码可以保证张家在新朝里面尊荣不失。

张承出了城门没走多远便就停下了。

马队中有一人从里面拨马出来。

翻身下马,要向张承告辞。

张承也没有和他多做交流,两个人就这样分别了。他背离张承向北而走。

好像是有什么忌讳一般两个人连正经的话都没说一句。

而且这个人离开的时候连马都没有骑,就靠双脚在雨中往北跋涉。

这走的人脚步还有些踉跄,感觉背上还挺疼痛。

张承连看都没有多看他两眼,继续带着马队前行。

这个和他们一起出来的人就是边鸿。

城中戒严,大门紧闭,边鸿想要出城并不容易,但也并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最起码孙静有的是办法,可以把边鸿送出城去。

但是孙静偏偏没有这样做,而是让边鸿由张承带出城。

这是两个人在非常有默契的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张承和孙静之间的合作,张昭似乎并不知情。

正如吴郡所有人都知道,谁在这个时候干掉了孙权,代替孙权向刘备投降,谁就能得到这个献出城池的功劳。

而孙静也清楚,孙权在吴郡的影响力毕竟太大,刘备想要吞下整个江东江,整个江东的人才消化掉,孙权是不可避免的障碍。

所以孙静想在这个时候对孙权出手,不仅仅是得到这个献出城池的功劳,同时也帮刘备除掉了孙权。

帮刘备除掉了孙权,那么留江东的众多将军人才失去了主人之后都可以被刘备消化吃掉。

而且这一切还是刘备没有到达吴郡之前发生的属于孙家人自己的内乱,怎么甩这个锅都甩不到刘备头上。

孙静能看到这一点,董良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吴郡如今的局势就是在这么多方共同的合力之下。

而孙静干掉孙权之后,无论江东的这些对于孙权忠诚的将军,能不能看出来是孙静做的事,对于孙静都没有什么妨碍了。

投靠了刘备之后,聪明的政治家自然要和原来的江东阵营的人保持好距离,免得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而且即便是那些忠于孙权的将军,看出了蛛丝马迹,对孙静心怀不满,也并不能对孙静做出什么有害的事情,反而他们的不满会在刘备那里留下一个孙静是一个忠臣,是一个孤臣的印象。

可以说,如果孙静此次做事一旦成功,他将会成为未来扬州和交州两州之中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

谁能和他勾搭上,搭上他的顺风船,将来也会得到很多的便利。

而张承这个时候正是在孙静身上若无其事的下了一步棋。

总之,无论孙静能不能成功,随手的帮助他一下,算是在他身上下了注。

孙静失败了,对于张承并没有什么损失,孙静成功了,那自然就是赚的翻倍。

张承这一次,连自己的命都赌上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去见刘备。

在孙静这里,下一点无伤大雅的小注再正常不过了。

和孙静合作这件事儿,张承也不确定自己的父亲张昭知不知道。

对于孙家的内斗,父亲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不想掺和。

以张昭的性格,最好是能进去掺几脚,为张家谋求更多的利益,但是孙权到底是和张昭有些特殊的关系,张昭这个时候再落井下石,也似乎是真的有些于心不忍。

因此,孙静来找张昭寻求合作的时候,张昭并没有做出什么样的回应,虽然孙静说,只要张昭不阻止,就算是帮助孙静。

但是依照张承对于自己父亲张昭的了解来说,他不觉得父亲不知道自己的事情。

父亲在他眼里总是那么的深不可测,比张承的道行不知道高了多少。

所以张承偷偷的与孙静进行联系,眉来眼去,难道张昭真的发现不了这些迹象吗?

还是说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便张承去折腾?

张承则认为,也许父亲是知道的,只不过他嘴上不说。出于理性考虑,他应该支持张承,支持孙静,但是又似乎于心不忍。

如果是董良在这里知道这件事,他一定能给出一个恰当的比喻。

张昭此时就好像是那位见不得穷人的于老爷子。

这位大善人把自己家方圆二十里的穷人全都赶走,嘴里还吆喝着说见不得这个,看到穷人,心都快要疼碎了。

但是,无论张昭知不知道这件事,张承做出的这个决定,都是不会有害于张家的利益的。

同时,也没有人能阻止张承做出这个决定。

张承已经二十来岁,成年了,现在正是他踏上政治舞台的时候。

甚至说都有一些晚了。

有张昭这样的父亲耳提面命,张承个人的才能也是不错的。

但是却绝对不属于天底下最顶尖的那一批。

不排除张承将来可能会大器晚成,但是未来的事情没发生,就不能把赌注全都压上,这也是张昭让张承娶了张承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诸葛瑾的女儿的缘故吧。

诸葛瑾的才能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这也算是一种政治结盟和对未来的压宝。

将宝压在诸葛瑾的身上,显然比压在张承的身上更加的可靠。

对于这一点,张承自己心中并没有什么不满。他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就不会无缘无故的做出什么蠢事。若因为这样的事去心怀不满那真是蠢不可及。

因此,张承完全可以理解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

而自己其实也是非常的乐意接受,因为这样一来,好朋友和自己的关系更加的紧密,从此之后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诸葛瑾的才能让张承十分的放心。

从朋友变成了自己的岳父,将来肯定会尽心尽力的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就是帮助他的女儿,就是帮助他的外孙。

但是,无论是多么正确的选择,多么美好的未来,多么能够的通情达理的理解,张承的心里还是有点别扭。

毕竟诸葛瑾比自己大不了几岁,两人年纪相仿,而且两个人还是至交好友,但偏偏的自己以后要叫人家岳父。

出于这种复杂的心情,张承对未来的事情发展的参与变的更加积极主动的。

生活在张昭府中的张承又怎么会不骄傲呢?

他也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去让未来变得更好。

所以他自作主张,未曾与父亲商量,就私下里和孙静进行了联系,并且选择了合作。

张昭对这件事不理不睬,想来不仅仅是因为孙权和自己家族利益的两难。

还有一些原因,就是想要看着自己的儿子从雏鹰变成雄鹰,离开巢穴,展翅高飞。

将来的张家必然是要交到儿子手里的,张家未来的命运,都要靠张承去打拼。

张承也是时候进行一些历练,正式的踏入天下权谋的漩涡了。

暴雨在山间倾泻着,一道道沟沟坎坎引导的流水奔腾向前。

暗流涌动,时不时打起个涡旋。

张承如今在这暴雨中前进,向着前方奔腾,身处于涡旋环绕之中,正好似踏入了世间的漩涡。

……

边鸿靠着双脚往北走。

暴雨下了一夜,地面下的都宣了,时不时的就滑倒在泥水里。

边鸿是越走越狼狈,浑身脏兮兮湿漉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