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宁拿到答卷之后并没有立即就写答案,而是静静地开始沉思起来。
那套留声机还好说,基本上可以确定整套机器是1905年哥伦比亚经典,因为唱箱被损毁了,所以物件的主人找了个仿制的桃花心木唱箱搭配上去。
而与留声机相比,铜镜反而更难判断一些。
那个铜镜背面是一副仕女花鸟图,上面的花雕采用的应该是螺钿工艺。
螺钿又称钿嵌或罗钿,在古玩界也有叫“钿螺”的,它是唐代所特有的雕刻艺术。
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
这种用天然之物打磨制成的东西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唐代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其他工艺品上。
从铜镜背面的纹饰风格以及画风就可以确定,那个铜镜背面应该是唐代所出没错。
只是正面呢?有什么判断依据?这是蒙眼考核,只摸不看,她的答卷自然不可能写上她利用天眼所看到的东西,只能站在一个蒙眼者的角度去填写答卷。
判断古玩最基本的方法,其实和中医上的望闻问切是一样的。
除了用肉眼看和用手触摸之外,还可以靠耳朵听以及靠鼻子闻。
想到这里,霍思宁猛地想起她之前摸铜镜正面的时候刮掉的那些铜锈,不禁低下头去看向自己的手指。
她将指甲缝隙中一点不易察觉的粉末抠出来,用大拇指和小拇指轻轻摩挲了一下,又将指尖凑到鼻尖闻了闻,鼻间似乎有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铜腥。
霍思宁的脸上露出了笑意,真正的古董铜器最多带着出土后的泥土气息,不应该有铜腥味儿。
铜腥,这应该是最直接的证据了。
霍思宁旁边的那几个鉴定师其实距离霍思宁并不远,只要稍微一瞄就能看到霍思宁答卷上的答案。
只是他们都觉得霍思宁太过年轻,并不相信她写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在他们看来,与其相信一个黄毛丫头,倒不如信自己的一双手。
十分钟的时间,霍思宁就顺畅地将心底的答案写了出来,她也没在座位上继续磨蹭,而是直接将答卷交给了旁边的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送到了主考官的手中,她则淡定地坐下来静静地等待。
半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很多人都感觉到非常棘手,提起笔来却迟迟动不了笔,似乎脑子里有很多东西要写,但是真要写起来却发现很多地方根本解释不通。
说起来这次考核还真是有意思,主办方给鉴定师们下了两个套,两个木箱子里的东西都不能完全的说是真品或者赝品,所以除非真的摸出问题来,否则光靠瞎蒙是很难蒙到答案的。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答题者如此纠结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