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你得跟艺谋学习(1 / 2)

带我去远方 坐望敬亭 4508 字 1个月前

陈凯戈和章艺谋都是昨天到燕京的,不同的是陈凯戈是从陕西西安回来的,章艺谋是从山西晋中回来的。</p>

有人上赶着给他们送钱他们当然高兴,现在这个时候拍电影,就没有不缺钱的。</p>

83年,两人在一起拍《黄土地》的时候,有一天章艺谋突然大喊了一声,气恼的坐在地上给自己耳光。</p>

陈凯戈上前查看完,脑子也懵了,原来是这几天拍摄的胶片没有保管好,全曝光了。</p>

他们拍一部电影,经费本来就少,胶片更是精贵。</p>

有时候为了节省胶片,甚至不惜让演员花时间提前排练几遍,确保万无一失了才开拍。</p>

一下子损失了几天的胶片量,再加上补拍所需的支出,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好在那个时候吴天明出面给他们解决了麻烦。</p>

合拍片别的好处没有,经费肯定要比给制片厂拍电影宽裕不少,因而陈凯戈和章艺谋都很高兴。</p>

他们俩在林朝阳家待了一天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陶玉书跟他们聊想法,一直到傍晚,林朝阳又招待了他们一顿晚饭。</p>

正吃饭的时候,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p>

“大冯?你怎么来了?”林朝阳见到冯济才很是惊喜。</p>

“有部给《十月》的稿子要改改,想找个改稿的地方,我就想到了你们家。你那西院最近有人没?”</p>

冯济才说明了来意,林朝阳说道:“没人。摇人儿呗,燕京的闲人有的是。”</p>

冯济才来林朝阳这不是为了躲清闲,反而是为了见见同道中人,找找灵感。</p>

两人闲话了几句,林朝阳又拉着冯济才吃饭,顺便把陈凯戈和章艺谋介绍给他。</p>

等吃完了饭,陶玉书对章艺谋说:“明天我就联系谟言,请他到燕京来谈改编事宜,你这段时间就留在燕京吧。有没有住的地方?”</p>

章艺谋刚想说话,陈凯戈突然碰了他一下,然后抢先说道:“没呢。”</p>

“没地方,那就住我们家西院吧,那边正好空着。”</p>

章艺谋点头应了下来。</p>

陈凯戈接着又谎称章艺谋的行李放在他们家,先回去取行李再让章艺谋回来,然后就带着他出了门。</p>

等出了门,章艺谋问:“凯戈,燕影厂招待所那不是都安排好宿舍了嘛。”</p>

“燕影厂那什么条件,林叔儿家这什么条件?能一样嘛,你得谢谢我,知道吗?</p>

再说了,你没看冯济才来了吗?我告诉你,这阵子他们家西院肯定能热闹起来。</p>

多认识几个作家,攀攀关系,以后你拍电影,还怕没剧本吗?”</p>

现在的陈凯戈在跟章艺谋的相处中很有优越感,有种把章艺谋当成了小弟的感觉,章艺谋要转行当导演,他不介意带着点俯视去伸出援手。</p>

听着陈凯戈的话,章艺谋轻点头,“有道理。谢谢你了,凯戈。”</p>

陈凯戈得意的一笑,“客气什么,都是同学。”</p>

两人回到燕影厂,去了招待所取了行李,章艺谋独自离开。</p>

他返回小六部口胡同时已经快晚上八点了,林朝阳把他安排在了西院西厢房的单独一间房里。</p>

等林朝阳走后章艺谋在屋里扫视了一圈,条件确实比燕影厂招待所好多了。</p>

他见隔壁厢房的灯亮着,知道那是冯济才住的,想到两人这些天里要当邻居,他决定过去聊聊天。</p>

正巧冯济才刚闭了他屋里的灯出来,两人打了个招呼,冯济才说:“我要看会儿电视,走,一起啊!”</p>

“好。”</p>

冯济才轻车熟路的领着他走进正房,章艺谋本以为他要去东院呢,没想到西院这里正房就有电视,还是台16吋的彩电。</p>

“唉!平时在家里忙来忙去,连点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冯济才坐到沙发上,感慨了一句。</p>

章艺谋人到中年,对冯济才的话深有同感。</p>

两人边看电视边聊天,一晃电视荧幕已经变成了雪花,谈性却不减。</p>

冯济才跑去外面鼓捣了一会儿,回来竟然端了点酒菜,章艺谋问:“你这从哪儿弄的?”</p>

“厨房就有。朝阳这院子隔三差五的就有聚会,谁想来住都行,尤其是外地作家进京,可是给大家提供了不少方便。</p>

一开始有人觉得免费住人家房子不太好意思,就留了点东西下来,后来就形成传统了。</p>

凡是入住西院的,离开时多少得留点东西。米面粮油、烟酒糖茶,都快成小卖部了。</p>

你瞧这咸鸭蛋……这肯定是汪曾琪拿过来的,他老家高邮的,就爱腌这玩意儿。”</p>

章艺谋盯着冯济才手中的咸鸭蛋,脑海中不知为何浮现出一群文人墨客推杯换盏、吟诗作对的画面,不禁心驰神往。</p>

“来来,喝点儿!”冯济才招呼着。</p>

章艺谋欣然坐了下来,一边聊天,一边喝酒,不知不觉间便有了几分醉意。</p>

等章艺谋再醒过来,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九点多了,他赶忙起床,才想起来他已经不是在剧组了。</p>

出房门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住的好像不是昨天的那间房。</p>

“艺谋,起来啦!”</p>

冯济才正在院里活动,见章艺谋起来跟他打了个招呼,又说:“厨房有饭,你热热吃吧。”</p>

“好。”</p>

等章艺谋吃完了饭,冯济才已经回屋去写作了,他闲来无事,也不知道干什么,打算去买本《人民文学》,好好研读研读《红高粱》。</p>

《红高粱》是发表在今年第3期《人民文学》上的,书店早没这期杂志了,他在西单转了一上午,也没买到杂志,最后只能悻悻而归。</p>

回到小六部口胡同,刚走到西院门口,就见一个小不点正在院门门槛前张望,乌溜溜的大眼睛里满是好奇。</p>

章艺谋昨天在东院见过这孩子,知道是林朝阳的儿子,他往胡同里扫了一眼,看见了林朝阳正悠哉的站在那里。</p>

“朝阳老师!”</p>

两人互相打了个招呼,林朝阳问:“出门去了?”</p>

“本来想去买本《人民文学》,没买着。”</p>

林朝阳笑道:“不用买,家里就有。”</p>

他说着领章艺谋进了西院,顺便把在门口玩耍的小冬冬抄起抱在了怀里。</p>

“下来,我要下来!”</p>

进了内院,林朝阳才把他放下来,并警告道:“就在院里玩,不许乱跑,听见没有?”</p>

“听见了!”</p>

小冬冬噔噔噔的跑到院里的梧桐树下去捡叶子,林朝阳不再理他,领着章艺谋穿过游廊和耳房,进到后院的后罩房。</p>

入眼是几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少说也有四五千本。</p>

章艺谋不由得咋舌,除了在图书馆,他还是第一次在个人的家里看到这么多藏书。</p>

“报刊在左手第一排,你找找吧,今年的《人民文学》应该都在那里了。”</p>

章艺谋按照林朝阳的话在书架上找了没一会儿,很快就找到了他想要的第3期《人民文学》。</p>

“找着了。”</p>

找完了杂志,章艺谋退出了屋子,林朝阳又告诉他想看书了就到这边来找。</p>

两人回到内院,就见小冬冬正扒着法国梧桐的树干往上爬,已经爬上去有一米多高了。</p>

“下来!”</p>

林朝阳喊了一嗓子,小冬冬扭头看了一眼老父亲,嘿嘿嘿的得意笑了起来,却丝毫没有下树的打算。</p>

林朝阳也不着急,接着说道:“我给你告诉你妈!”</p>

此话一出,小冬冬立刻从树上出溜下来,跑过来抱住了林朝阳的大腿,撒娇卖萌。</p>

章艺谋看着父子俩的相处,不禁感觉可乐。</p>

林朝阳跟章艺谋聊了几句,就听见院外有人在喊他,便拎着小冬冬走了出去。</p>

原来是有从日本寄来的国际挂号信。</p>

林朝阳打开一看,还是北村美裕寄来的,形式跟上回的差不多。</p>

先是跟林朝阳汇报了一下《闯关东》这几个月的销量,又翻译了不少专业评论家和热心读者的评价。</p>

不过这次不同的地方是,北村美裕在信中提到了版税结算的事。</p>

《闯关东》是今年1月在日本上架的,上架首月便卖出了9000册,之后口碑不断发酵,销量一路稳中有升。</p>

到上个月,也就是6月份,单月销量已经来到了1.45万册,半年来的累计销量也已经达到了7.18万册。</p>

《闯关东》在日本国内的定价为3600日圆,按照林朝阳与河出书房签订的版税合同,他这次的版税超过了2060万日圆。</p>

自从去年广场协议签订以来,日圆疯狂升值,如今美日货币汇率已经从去年的1:210左右狂升至1:170。</p>

国际大事跟林朝阳关系不大,不过日圆升值确实给他带来了点好处。</p>

原本这些版税也就10万美元左右,现在直接变成了12万多,版税相当于无形之中涨了一大截。</p>

也许是因为《闯关东》初入日本图书市场,销量表现不错,在信的末尾北村美裕提到他们河出书房希望能够跟林朝阳加强合作,继续引进出版林朝阳的作品。</p>

林朝阳看完了信后给北村美裕回了封信,原则上同意了河出书房的想法,但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p>

《闯关东》出版时不讲条件是因为作品首次在日本出版,现在既然小说上架后表现不错,自然要提高点待遇。</p>

又过了几天,谟言提着行李从山东老家回到了燕京,按照陶玉书给他的地址找到了小六部口胡同。</p>

两天前,他在山东老家接到了陶玉书辗转从燕京打来的电话,说想把他的《红高粱》改编成电影,让他有时间尽快回燕京一趟。</p>

得到这个消息,尽管有些不敢相信,但谟言还是告别了家人,急忙踏上回京的火车。</p>

之所以说是“回京”,是因为他在半个月之前刚刚从燕京离开。</p>

自从那年被陶玉书从众多业余创作者中拣拔出来之后,谟言的创作生涯便展开了新的天地。</p>

陆续在《莲池》《花山》《小说月报》《人民文学》等诸多杂志上发表了多部小说。</p>

1984年,他得知了军艺刚刚组建了文学系,正在招生,几经周折顺利的成为了军艺中文系的学生。</p>

如今已经在军艺学习了两年时间,7月份学校放暑假,他才回了山东老家。</p>

见到陶玉书后,谟言感觉分外亲切,跟她讲起了这几年的境遇。</p>

“当时我去军艺时间晚了,报名已经截止。</p>

多亏了徐老师看到我的名字有点印象,问我是不是写《民间音乐》的那个谟言。</p>

我说是,他说之前看过朝阳老师点评《民间音乐》的那篇札记,对我有点印象,这才破格准许我报名。”</p>

说到军艺的入学经历时,谟言满脸感激之色,陶玉书没想到林朝阳当年小小的举动竟然会影响谟言的人生,但还是说道:</p>

“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红高粱》发表之后反响这么好,充分说明了你这几年一直在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