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中国文学的‘涿县宣言’(2 / 2)

带我去远方 坐望敬亭 2246 字 5个月前

“你昨晚几点睡的?”他问李拓。</p>

“没睡。”李拓回道。</p>

“没睡?没睡你这么精神?”林朝阳惊讶道。</p>

“兴奋啊!激动啊!根本睡不着!”</p>

李拓表情夸张,又开始跟林朝阳喋喋不休起来,林朝阳听了一会儿便忍不住犯困,强撑着开会。</p>

中午补了个觉,他总算是有了些精神,又熬了一下午。</p>

到傍晚,桃园宾馆里突然骚动了起来,林朝阳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今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名单公布了,获奖名单中包括了这次来参加会议的李杭育等两位作家获奖。</p>

开会期间有人得了奖,得奖人自然高兴,其他人也跟着起哄,加之昨天会议炒热起来的气氛,让这次会议期间的氛围充满了欢乐和积极的力量。</p>

又过了一天,全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会程终于结束,会议结束已经是下午五点,作家们还会在桃园宾馆再待一晚上,明天就会各奔东西。</p>

短短三天时间,因为林朝阳提出的文学理念,大家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面对离别充满了不舍。</p>

这两天李拓一到晚上就钻进林朝阳的房间,不停的催促着林朝阳写文章,在他的不断鞭策之下,林朝阳终于在这天晚上九点多钟将文章写完了。</p>

李拓激动的抢过文章,迫不及待的召集了众多与会的作家们。</p>

他召集大家开会甚至不需要什么动员,只是在宾馆走廊里大喊一句:</p>

“朝阳的文章写完了!”</p>

作家们立刻冒头,很快便集结到了宴会厅。</p>

这两天时间里,大家一直在等着林朝阳这篇文章的出炉,赶在会议离开前的最后一天,大家终于赶上了。</p>

经过两天的发酵,林朝阳提出的“寻根文学”已经成为了这次会议所有参会作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参会作家的认可与支持。</p>

在离开前的最后一晚能够得见这篇文章的真容,也使得大家这次的涿县之旅变得圆满。</p>

文章的手稿就一份,作家们都跃跃欲试的想先睹为快。</p>

李拓将手稿拿在手中,站在会场的最中间,朗声道:“我知道大家都想一睹为快,不过稿子就一份。这样吧,我来当个肉喇叭,给大家朗读一遍,行不行?”</p>

听了他的建议,众人齐声表示赞同,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p>

肩负了大家的期望,李拓手里捏着手稿,眼神先是在稿子上停留了几十秒,似乎在默读上面的内容。</p>

等他觉得熟悉了之后,才缓缓开口。</p>

“《文学的根》,作者林朝阳。</p>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中华文化到哪里去了?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他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p>

……</p>

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写了一个现代派画家。但他真诚推崇提香等古典派画家,倒是很少提及现代派同志。</p>

他后来逃离了繁华都市,到土著野民所在的丛林里,长年隐没,含辛茹苦,最终在原始文化中找到了现代艺术的支点,创造了杰作。这就是后来横空出世的高更。</p>

……”</p>

李拓刚拿到稿子,也不是专业播音员,因此一开始读起来磕磕绊绊,但慢慢的,他的思想逐渐被林朝阳的文字俘获,全神贯注到文章之中,声音变得饱满、炙热,饱含情感。</p>

不仅是他,其他参加会议的作家们也同样如此。</p>

虽然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大家都已经通过林朝阳的讲述了解了,可当这些思想从语言变成文字,再回归语言充实进大家的内心,却让这些人心中生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热血澎湃。</p>

“……这里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思想和制度,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p>

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p>

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仍有民族的自我。</p>

我们的责任也许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p>

……”</p>

林朝阳的这篇《文学的根》洋洋洒洒上万言,堪称雄文。</p>

李拓全程声音洪亮高亢,朗读到最后,他的声音已经沙哑,却始终透露着一股坚实。</p>

读到最后,他的眼眶发红,脸上写满了庄重,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宴会厅。</p>

“一个民族自己的过去,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记的。</p>

我们的文学必须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根若深,则生机勃发。</p>

文学有‘根’,我们的文化才有‘根’,我们的民族才有‘根’。</p>

有朝一日,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再次涅槃重生,光耀世人!”</p>

文章到此结束,李拓猛地站上椅子,手中稿纸挥动,猎猎作响。</p>

“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涿县宣言’!”</p>

这一句,是气吞山河的豪迈!</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