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捡漏(2 / 2)

田华才惊讶不已:“哎哟?这是什么呀?”</p>

“你可以称它为砚滴,专用来给磨墨工具加水的砚滴。”李天明解释道,“你看这盖子上有个孔,古人们巧妙运用虹吸原理,用手按住孔,产生压力差,从而提起水;松开手,水珠就会落下。”</p>

田华才接过瓷管查看,果然如李天明所说。</p>

李天明又重新拿起瓷瓶:“田老板,您瞧瞧这茶叶末釉,颜色均匀且亮丽,另外,底部这三个足很独特,足部还涂上了黑色。”</p>

“为什么会这样呢?”田华才不解地问。</p>

李天明解释道,这件瓷器是仿照宋代瓷器制作的。宋代官窑和哥窑的瓷器,都有紫口铁足的特点,于是这件瓷器模仿这一特色,将底部涂成了黑色,看上去就像铁足一般。</p>

“如果是现代仿制品,他们很可能没想到要涂黑,因此,这绝对是真品无疑。”</p>

“真品?那你觉得值多少钱?”</p>

李天明微微一笑:“田老板,这件瓷器二十万以内可以入手。”</p>

“就这么一小个?不太可能吧……”</p>

李天明将瓷瓶底部一侧展示给田华才看,后者顿时吃了一惊。</p>

原来那部分竟刻有一个小小的金字样迹,字迹清晰可见,写着“雍正御制”。</p>

要知道,在清朝,凡标有“御制”二字的瓷器均为皇家造办处出品,其价格可比普通瓷器高出好几倍。</p>

李天明低声告诉他:“这件雍正官窑的茶叶末釉砚滴,两年前在北京华辰拍卖会上曾卖出一件,成交价五十五万元人民币,但那次拍卖的砚滴缺失了吸管,是以花插瓶的身份出售的。如今我们眼前的这件保存完好,价格肯定更高。”</p>

李天明说完后便走下台去。田华才赶忙跟随其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p>

民间有句俗语讲得好,“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经过这两件事,李天明在田华才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彻底改变。</p>

先前不论李天明预言是否准确,单凭他能分析出这么多门道,就已经非寻常收藏爱好者所能企及。</p>

待所有人回到座位,拍卖师开始发言:“这款茶叶末釉……小瓷瓶,起拍价三万!”</p>

半晌无人应声,田华才心头暗喜,立刻举牌报价:“三万三!”</p>

徐兴达扭头瞥了田华才一眼,发出一声轻蔑的嗤笑。他心想,这破烂玩意儿,田老板竟然还当宝贝。</p>

虽然后续也有两三个人象征性地参与竞价,但实际上都是凑个热闹。</p>

最终,田华才以七万八千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得这件茶叶末釉小瓷瓶。实际上,只有李天明和田华才知道,这其实是件珍贵的雍正官窑茶叶末釉砚滴。</p>

这也难怪旁人无法识货,这类器型的文房用具本就少见,再加上造出的本来就很少,能流传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数。</p>

就算李天明不去动用他的“万物鉴定系统”,也能大致推算出这件茶叶末釉研滴的潜在利润,保守估计至少在十到十五倍之间。尽管基数较小,但这无疑是捡了一个大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