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另外,中书台的人还要负责书写诏旨。”
这书写诏旨的事情,自己一定要给卢植重点强调,刘辩虽然已经开始练习毛笔写字,但这又是毛笔,又是繁体,自己想几天的时间成功,这根本是不切实际。
而刘辩想的办法,是寻人代笔,中书台自是首选,只要圣旨写的意思还是他自己的意思,这边便没什么不妥当。
“陛下,这可是大事情,我们还需征求太傅、三公还有王尚书令的意见。
如果是这么草率做事,这朝局难免会动荡不安。”
“卢尚书,朕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害怕王尚书令不肯分权吗?另外,中书台只要一设立,对于太傅和三公的权力肯定都会有所影响,他们反对似乎是人之常情。
今日,我们先不说这些事情,朕想征求你的意见,这中书台一经设立,这中书令一职,卢尚书你可有意乎?”
卢植他虽然还不甚了解这个新机构中书台,但从刘辩的语气和中书台负责的事务,他不难发现,这自然是真正的实权要害部门。皇帝现在命自己做这中书令,足以说明给他的信任。
“陛下,你命臣做中书令,臣便做这中书令,我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卢尚书,你有这份信心太好了,这中书令舍你其谁?太傅和三公他们的话,朕会亲自给他们说明情况,大家应该会理解朕的用意。”
刘辩不再言语,径直给卢植说起自己对中书台的构想。
“朕设想的是,这中书台,有中书令一人,他与尚书令王允平级,皆是秩中二千石。有中书侍郎两人,辅佐中书令,他们秩真两千石。再有中书舍人十数名,具体可视政务多少确定人数,他们是秩千石。”
尚书台虽名义还是少府属官,但实际早已成为独立运转的机构,刘辩更是借这次封赏的机会,给尚书令与九卿相同的品秩和俸禄,实实在在提高了尚书台的地位。他只说这一点,王允不对自己感恩戴德吗?他要设立中书台的事情,王允这个尚书令他好意思反对吗?
“中书台毕竟是一新机构,以后具体的人员还可以视情况再做调整,但是中书令,朕以为非你莫属,你方才亦同意了朕的提议。
卢尚书,朕与你分头行动,你负责寻找干才,用以充实中书台,朕亲自去给他们说这事情,这么大的事情,确实应该和他们打声招呼。
否则,朝廷难免有人说什么,朕是独断专行了吧?”
“臣卢植遵命,一切听陛下吩咐。”
“卢尚书,如果你想要谁,但是他们不愿放人的话,你尽可以说是朕的意思,朕只有一个要求,中书台全部要是我大汉的能才、干才。”
“臣明白,我知道怎么做了。”
刘辩送卢植离开,打算这会儿趁热打铁,索性敲定中书台的事情,他相继命人请了太傅、三公和尚书令,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好在基本算是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