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笔墨,岩彩(祝大家新年快乐)(1 / 2)

沈瑜和张鞠、齐宏吃罢午饭,到了前楼大街往西,穿过杨柳巷,先到了琉璃老街。因为今天工作日,所以游人不多。齐宏已经来逛过几次,熟识的介绍着附近的历史典故。

这条街分为东街,西街,有过街天桥相连。

沈瑜为了买齐文房四宝,看过了几家知名老店,可惜,摆出来的东西他并不满意。几家老店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便宜的东西,明显质量太次,太贵的画材性价比又低。

三个人在街上边走边看,张鞠看沈瑜挑的很仔细,一件也没相中,就问道“咱们看的这几家可是全国知名的店,你都没选中?”

沈瑜说“我买东西是为了给自己用,不能光看名气大小。”

齐宏回头看看刚才的店铺,问道“他家店里,一样好用的都没有?”

沈瑜说“有一些好用的,但是太贵。”

张鞠无奈的说“你还差那点儿钱?”

沈瑜摇头“不差钱,也不能乱花。”

在一家专卖砚台的店铺,沈瑜选中了一块洮河砚和五钱的徽墨。

张鞠看他选的东西,说道“这块砚台,也太小了吧。”她用手测量,“只有半个巴掌大小。”

齐宏说“我知道洮河砚,但是这种小砚台怎么用?”

沈瑜说道“这种小砚台是行囊砚。看起来很小,但是足够用了。古人在外出的时候,也会用到笔墨纸砚,但是,大号的笔和砚台都不方便。”

他一手拿着砚台,一手拿着五钱徽墨比划着研墨的动作“你们看,这种砚台和徽墨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就适合放在小书箱里或放在包裹里面,方便外出的时候使用,所以被称为行囊砚。虽然小,但一定程度上满足书写和绘画的使用,还有笔杆很短的毛笔,方便外出时候使用。”

张鞠问“洮河砚和端砚相比怎么样?”

沈瑜说“端砚的名气最大。从使用角度考虑,各有所长。古人的砚台并不一定都是很大的分量或名贵材料,如果条件不方便,会使用一些随手获得可得的材料制作。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铜墨盒,最初就是因为不方便使用砚台的时候发明的。据说是一位医生,把研好的墨滴在棉花上,把棉花放在粉盒里面,方便书写用,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铜墨盒。”

“嘿,又学了一个知识。你怎么不买墨盒?”齐宏问道。

沈瑜说“有了行囊砚就不用墨盒了。真的需要,到了扶桑再买一个墨盒。那里的笔墨纸砚,有他们当地的特色,但是很多东西还是从咱们这儿流传过去的。”

三人一路逛到西街。这两条街上好多店铺的匾额都是请名家题字,各有特色,让人感受到文化气息。这里也有集中的古玩市场和古玩店,可惜,他们今天的运气不好,没有碰到可以捡漏的东西。有真古董,其价值也不低。

沈瑜终于找到一家以毛笔为主的文房四宝店,进店询问,得知这家店是父女两人在经营。老店长介绍,他们家自产自销的毛笔。这位老店长曾经在蒙恬湖笔厂工作,后来到首都之后,吸取了一些北方制笔的特点。

这家店里,以制作羊毫和紫毫笔为主,狼毫很少,只有羊狼兼毫笔,据说销量不错。

沈瑜看到货架和柜台上,一排排分门别类摆好的毛笔,计算合用的型号。

他对老店长说“老板,我想挑一只羊传统四号羊毫抓笔。再挑一只大号的羊毫玉荀,再要一支加料条幅笔。

老店主问道“您要的这几种型号,用料子不一样,价钱也不一样。”他按要求拿出了几支笔。

沈瑜选出了几支笔。

店老板边帮他把毛笔收好,边说“这几支笔,用料都是以光锋羊毫为主,掺入少量的透爪锋羊毫和羊胡须。”

沈瑜估算,从大到中的型号都有了,还缺少落款和写小楷的笔,就选了一支双料紫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