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2 / 2)

而如此一来,刘大炮的封锁计划可以说完成得是极好的,郑鑫现在身上的压力一丁点也不比刘大炮来得小,刘大炮阻断漕运,虽然时间尚短,其实也并没有拦下来多少粮。

但开封城的商贾们见状也纷纷都都加入了囤积惜售的行列之中,以至于开封城的粮食价格真的已经日渐走高,到了许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的地步,反倒是逼的开封府都要开放粮仓平抑粮价了。

而由于扬州漕运断绝,开封的码头吞吐量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了影响。

要知道开封和后来的燕京可不一样,它本质上也是个商业城市,是因为他的水运发达方便所以先成为了北方的商业中心,养得起足够数量的职业士兵了,然后才慢慢的成为了政治中心。

漕运受阻,连带着整个经济活动自然也都跟着受了莫大的影响,工厂开工缺原料,商铺开张缺货品,生产出来的东西中,原本应该要运往江南的商品则全部滞销。

以至于开封这边不想罢工,许多工厂也都已经开不了工了,暂时失业的人极多,往严重了说,说一句朝野震荡,都丝毫不为过了。

朝廷,以及新官家当然也知道扬州城的实际情况,有人建议直接将刘大炮定性成反贼得了,但此举却遭到了群臣反对。

不只是因为他有着殿前司的照付,更重要的是,朝廷也实在是没有理由啊。

人家刘大炮都已经进监狱了啊!哪有囚犯当反贼头目的道理

朝廷目前所能了解到的情况都是由郑鑫上奏的,换言之也就是一面之词,而如果不考虑他的一面之词的话,实际上旁人所能看到的结果是:

就因为郑鑫去扬州抓了黑心熊,所以扬州百姓才用罢工相胁迫,无非也就是希望用民情来影响国政而已,这不正说明刘大炮在扬州当地是个贤才,深得百姓爱戴么

这时候由朝廷官方定性他刘大炮为反贼头目,那反贼是谁,是那些为他情愿的扬州普通百姓

这不是激化矛盾么

本来只是民怨,这么个搞法,那就真的是要激起民变了,扬州那么重要的地方,激起了民变,这特么耽误漕运就不是耽误一两个月的事儿了,而且这本来很简单的央地矛盾真要闹到这个地步,让其他的地方豪强,以及以苏宁衔为代表的地方军官们怎么想

国,不是这么治的,尤其是,现在官家是新登基,正缺乏威望的时候!

可要是直接由朝廷出面,把郑鑫从扬州叫回来,宣布刘大炮无罪释放

这更不行了啊,朝廷的面子往哪搁

真这样的话,那就不是相权在向刘大炮低头了,而是皇权在向他低头了。

所以一个强横的姿态也确实还是要有的,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朝廷也不想把事情做绝,又必须得把事情做得留有余地。

其实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再派一位相公去扬州来解决问题,刘大炮不是真反贼,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只需要再派一位相公和郑鑫一道,一块唱一下黑白脸,双簧,给刘大炮一个台阶,十之**刘大炮马上就会亲自趴地上给朝廷垫脚。

可朝会一连开了好几天,却居然是谁都不肯去。

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官家的威望太低了。

这个过于低的威望不止是让他在面对禁军的时候处处受制,就连这些文官居然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满朝文官中混到宰相的无非也就那么几个么,一个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位置是留给德高望重的老臣专门养老用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空置。

三个参知政事,现在已经搭进去一个了,就剩下了俩。

还有一个三司使,一个枢密使。

(枢密使原本地位是低于政事堂许多的,其实和参知政事一样都属于半相,是因为宋初时赵普当枢密使把整个枢密院的地位给抬起来了,赵普这人太厉害了,他在哪个位置哪个位置就是实际的第一宰相,甚至都不以赵匡胤的态度为转移)

满打满算就剩下这么四个人了,三司使是肯定不能去的,郑鑫本人实际上就是为三司办事儿下去的,枢密使更不能去,这个职位本就代表一部分军方的利益。

就剩俩参知政事了,那也都是根基深厚之辈,谁都明白现在的扬州是个大火坑,那是你推我,我推你,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

这一遭遭一件件的这些闹心事,烦的这新官家啊,在政事堂当着百官的面把古董花瓶都给砸了。

“诸公都不肯去,难道要朕亲自去么若是先帝还在,尔等也敢如此推诿么!”

结果潘美阴恻恻地就说了一句:“先帝初登大宝之时,确是也有御驾亲征之举,大胜之,而后才使群臣归心。”

一句话恶心得新官家眼珠子都红了。

这话和当年冯道怼柴荣的那句话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当年柴荣说李世民御驾亲征如何如何,冯道不屑地就跟他说了一句:你是李世民么

潘美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你是先帝么有本事你也御驾亲征啊,亲自去一趟扬州,打个样给俺们看看,俺们才好服你啊。

大周,不,是五代的老传统了。

逼得这位中年天子好半天都说不出话来,一口气堵在胸口,出也出不去,咽也咽不下,好半天才咬牙切齿地扔出来两个字:“退朝!”

去扬州是不可能去扬州的,去扬州如果带着殿前司,他害怕没等走到扬州呢他就落水而亡了,不带着殿前司去扬州,他怕等他回来的时候开封都不是他的了。

而且……他真的没哟他爹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