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东京周刊》就需要毕昇这样的(1 / 2)

醉意已经彻底醒了,难道是英雄所见略同?</p>

“寇相公,这些都要换了?”</p>

“对,都丢出去!狗用过的东西,人就不能再用了!难道你与老夫有嫌隙?想让老夫用死人用过的东西,用过的值房?”</p>

“不不不,小的这就搬,这就搬!”</p>

这可苦了政事堂的那些小吏,一个个搬搬抬抬,满头大汗。</p>

曹利用媳妇熬成婆,直接接替了枢密使的职务。</p>

李迪进入政事堂与寇准搭班子,当然陈彭年因祸得福,升职加薪了。</p>

即便寇准再不喜欢这个人,但是本质上这个人坏得很有限。</p>

陈彭年带着罪己奏疏,带着一马车的赃款进宫的消息,很多人都听说了。</p>

不但无罪,还成功的成为了次辅,很多人羡慕不已。</p>

丁府上下查抄就花了好几天时间,城外的庄子、庄户院、皇庄,还有一些外地的隐户都被挖了出来。</p>

当杨景宗带着厚厚一车卷宗交到赵恒跟前复命时,赵恒已经开始数着指头,大概可以支付多少年的岁币了。</p>

【陈彭年,公元961年—?,字永年,建昌军南城县人...】</p>

这特.么就让他躲过一劫了。</p>

就一支呼吸兴奋剂?</p>

太草率了吧?</p>

随着王钦若的案子被三司梳理通透后,王钦若府宅、城外庄户院、皇庄,都被深挖出来。</p>

果不其然,狡兔三窟,有道理的。</p>

这叫林特一家上路匆忙,又有人一旁看顾催促着,不然那些细软也让他捎带走了。</p>

大宋四鬼这些年搜刮的民脂民膏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p>

连已故的太监刘承圭的墓都让人挖了出来,光是陪葬品都塞满了墓室,居然还有殉葬的!</p>

简直令人发指到极点!</p>

宫里的太监崇尚干爹制度,也有对食等恶习。</p>

张茂则这些日子领着一路皇城司在宫里来了一场大扫除,倒是清除了不少与刘承圭走得近,关系亲密的宫人。</p>

贪墨银两多的直接逐出宫去,没收一切非法所得,自寻出路。</p>

贪墨银两忽略不计的挨一顿打,发配去宫里最苦的差事,倒夜香洗衣服等。</p>

如今的赵恒,内帑里充盈的不要不要的。</p>

加上进奏院的邸报和朝报的业务逐渐的交给了儿子打理,赵受益以东宫的名义在整个东京城官办的书局里出售《东京周刊》的小报,一周一刊,使得百姓和达官显贵深入了解当今朝廷的一些政策走向和商业信息。</p>

由于邸报和朝报的特殊性,势必不会对普通老百姓开放,人云亦云又容易被人带节奏。</p>

一般官府贴出告示,都会有文士和学子打扮的诵读,万一他自己本身都没有领会其中含义,以讹传讹,反而朝着不好的方向引导。</p>

如今的进奏院一应对外藩镇发送的邸报、朝报等都会交由东宫加已审核,才能发放。</p>

不合规的都会打回,或者直接搁置。</p>

特别是那些为了哗众取宠,揭露宫闱内密的,更会受到处罚。</p>

皇城司的人如今多了一个工作,就是盯紧进奏院的官员和小吏,一旦与京城内几家民间书局有什么钱财交往,就要一举拿下,查封书局。</p>

同时官员在职期间作书,特别是关乎大宋国运的书籍,知识产权都归国有,外界不得盗录,不得删减,不得随意传播,一切以《东京周刊》刊登的内容为主。</p>

“八大王,东宫这是何意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