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低低、灰黄色浊云。</p>
东北风呜呜地吼叫,肆虐地在旷野地奔跑,它仿佛握着锐利刀剑,能刺穿皮肤,使人疼痛难熬。</p>
一名骑士不惧寒冷,伴风而行,他裸露在外的皮肤,有些干裂。</p>
他进入了北京城,带来了于谦病逝的消息。</p>
新年到来之际。</p>
帝师于谦,与世长辞。</p>
不管是政治主张靠近于谦的官员,还是与于谦政见不合的官员,在这这一刻,都是沉默了……</p>
谁都没有想到于谦会在陛下南巡之前,去世。</p>
内阁首辅李贤听闻此消息后,悲痛至极,实际上,在于谦离开朝廷的这几年,李贤为了不让陛下对自己有所怀疑,从未给于谦写过一封书信,现在听闻噩耗,既悲,又悔……</p>
惊闻噩耗,韩雍悲愤言道:“于太保一去,大明百年难有此英杰……”</p>
并且韩雍亲手写下悼词: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追思德行,源远深厚。荐修祭典,以慰先灵。</p>
当然最难受的还是徐有贞,一方面是情感上的,还有一方面是政治上的。</p>
陛下南巡,这个节骨眼上,于太保去世了,总是感觉有些不好,而徐有贞这个南巡督办给陛下的老师,安排的坐次超过了李贤,自己,乃至一干重臣,陛下南巡,探望帝师的宣传页都印出来,转送机要各司了……</p>
徐有贞跟于谦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一个是将百姓放在皇帝的前面,一个是将皇帝放在万物的前面。</p>
即便两个人根本就不是 一条道上的人,可徐有贞还是没有办法否认,自己打心眼里面佩服于谦。</p>
消息很快在北京城内的百姓之中也流传开来。</p>
有一些家庭状况比较不错的百姓也纷纷在家中为于谦设置灵堂,告祭一番。</p>
而作为已经掌握这个帝国最高权力的皇帝,再也不需要于谦庇佑的少年,一个后世被称之为十五世纪亡国亡族专业户的铁血君主,在得知于谦的死讯后,史书记载的很是简单,寥寥数字,便将皇帝当时的悲痛形容出来……</p>
帝哭之,几近昏厥………</p>
朱见深下旨停朝三日,并要求礼部侍郎前去钱塘,妥善安置于谦的身后事。</p>
在第二日,朱见深下旨意,追封于谦为太师,其子于冕为忠信侯,在河南,山西,江西等地,于谦所任职过的地方,建起怜忠祠,在于谦故里设置忠杰牌坊,忠武祠……</p>
第三日,礼部在徐有贞的张罗下,为于谦上谥号,文正……</p>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p>
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p>
文正也是文官的最高谥号,华夏历史中,共有三十人,大明朝至今为止,也就只有一个方孝孺是文正的谥号……</p>
朱见深允之。</p>
第四日,礼部发祭文,布告天下……</p>
到了第五日,皇宫又有旨意……</p>
于谦匡扶社稷,大功与天下,又为帝师,多年不辞辛苦,允配享太祖高皇帝庙堂,居于正殿,位列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后,在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之前。</p>